壮剧的历史特色

 2023-12-25  阅读 7  评论 0

摘要:建国前各路壮剧都有自己的戏班,但在都无职业班社。农忙时停锣,农闲时演出。民国后直至建国初期,南、北路壮剧各演各的,很少相互间的艺术交流,发展缓慢。解放后,壮族自治区各县纷纷成立业余剧团并编写剧本。在1955年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时,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壮剧《

建国前各路壮剧都有自己的戏班,但在都无职业班社。农忙时停锣,农闲时演出。民国后直至建国初期,南、北路壮剧各演各的,很少相互间的艺术交流,发展缓慢。解放后,壮族自治区各县纷纷成立业余剧团并编写剧本。在1955年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时,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壮剧《宝葫芦》参加演出获得表演奖。这一时期创作的壮剧有《百鸟衣》、《猩猩外婆》等,形成一股创作新剧的高潮。1959年成立右江壮剧团,三路壮剧开始合流。1965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此后又成立了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剧团及百色,德保等县壮剧团。这些剧团经常开展交流。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53720.html

标签:壮剧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05秒, 内存占用328.81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