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得益于美国的“援助”,日本经济开始再生并蓬勃发展。1964年日本私人住宅建设总数比1954年增加了70%左右。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开始快速升值,房地产价格也快速飙升。
从1985年底到1990年初,日本城市地价上涨了200%。最后,房地产泡沫破裂。1990年后,日本进入“失去的二十年”,房地产暴跌,财富缩水。日本的年均GDP增长率仅为0.75%。很多人认为是日本政府主动戳破了泡沫,其实不是。当时所有人都不认为这是泡沫,而是过度繁荣,包括日本决策者。
所以日本在决策层的紧缩政策本来就是为了调控。1987年,日本政府提高房地产税,持有不满两年的土地交易被重税;1989年5月、10月和12月,日本央行连续三次宣布加息,采取金融紧缩政策,并宣布商业银行停止向房地产放贷。1990年3月,日本政府出台《房地产融资总量调控法》,严格控制土地总量和房地产信贷规模。同年12月,颁布了《土地税制大纲》和《土地基本法》,旨在抑制房价飙升。可惜一系列政策减少了土地供应,供不应求,地价不降反升。在一系列紧缩政策和连续几次加息后,房地产的资金链开始断裂,支撑日本房地产的信用体系崩溃。
与此同时,日本刚需购房成本飙升,房价暴跌,弃购现象开始出现。此外,在汇率方面,由于日元升值,日元在世界范围内的购买力大幅上升,日本对外贸易损失惨重。广场协议签订前后,美国早已布局,低价收购日本资产;日元升值后大举抛售,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泡沫的破灭。综上所述,从泡沫开始,虽然日本政府决策的初衷是为了抑制泡沫,但做法不当。
首先,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有升值迹象,但并不严重。这个时候日本希望放松政策,扩大内需对冲外贸损失,这是对的。但众所周知,宽松的政策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当时日本只想彻底摆脱日元升值带来的危害,以稳定经济增长,房价没有空间。1987年是一个节点。这时候日本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房地产泡沫,但还是放不下这里的经济。所以在提高房地产税的同时,实际上宣布了扩大公共投资,财政政策全面转向宽松。货币金融的双重宽松,最终将房地产泡沫推向极致。最后,抑制泡沫的方式是“一刀切”,一般认为是“主动戳破”。所以与其说是“主动穿刺”,不如说是失控后的内生自毁。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