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三十年噩梦的开始

 2024-05-14  阅读 4  评论 0

摘要: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酒店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广场协议。这一协议也被后人称为日本“失去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酒店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广场协议。这一协议也被后人称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转折点。

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三十年噩梦的开始

协议上写了什么?

《广场协议》是在美国经济滞胀、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日本商品在全球“浪潮”的背景下诞生的。因此,广场协议的内容主要包括:

1.抑制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的GDP增长率从0.2%下降到负值以下,而CPI增长了11%。

2.扩大内需,开放贸易,放开资本。从1960年到1979年,日本的出口占日本GDP总量的9%以上。在贸易顺差扩大的基础上,经济仍在增长。但这极大地挤压了日本贸易伙伴尤其是美国的国内消费和市场份额。当时美国工人甚至会当街砸日系车,声称是抢了他们的饭碗。

3.汇率弹性,即美元贬值。这主要是出于贸易逆差的考虑。日本的外贸顺差从1981年的20048亿日元扩大到1985年的10870.7亿日元,而且大部分是冲着美国来的。到1985年,日本对美出口占比高达37%。美国当然不高兴,所以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缓解赤字。此外,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在广场协议中也达成了很多共识,包括:削减公共支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和私人投资;推进金融资本自由化和汇率弹性化,抵制贸易保护主义。

为什么日本失去了20年?

在《广场协议》签订前的几十年里,日本和美国已经在纺织品、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电信等行业发生了多次贸易争端,美国也多次对日本发动毛衣战争。但最终日本妥协了,比如限制出口,自愿扩大进口,开放市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本被美国“蹂躏”了,所以失去了20年。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1.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大幅升值,打击了日本的出口。当时日本出口带动经济增长14.72%。

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的引擎熄火,日本央行采取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以刺激,并在短时间内连续下调贴现率和利率。这又导致了股市和楼市的泡沫。为了防止泡沫破裂,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如此前松后紧,贴现率和利率都成了V型,经济承受不了,资产泡沫自然会破灭。就像现在国内的去杠杆,如果央行突然加息,或者让它暴跌来清理资金杠杆,让它P2P和债务风暴,我觉得我们的下场不会比日本好多少。

资产泡沫时期,日本银行和企业交叉持股,金融产品层层嵌套,利益错综复杂,使得风险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层层转嫁。所以最后在泡沫破灭的时候跌的很惨。另一方面,在中国,我们的银行和资产管理也存在资金闲置、金融产品嵌套等问题。好在监管部门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也把这些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失去的20年其实是“正常”的。为什么?因为在资产泡沫破灭后的90年代,日本已经完成了战后复兴崛起的任务。1991年,日本人均GDP超过美国,达到28700美元,进入先进发达国家行列。一个大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老龄化,以及之后消费欲望降低的现象其实每个国家都存在,这很正常。广场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失去了20年的发展?如今的国内经济增速依然在6%以上,但相比之前已经放缓了很多,年均增长10%以上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如果是,中国会失去几十年吗?不,要看你能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况且日本经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日本80年代是外向型经济,大家都在努力创汇。然后由于广场协议,出口失去优势,导致大量产能过剩。结果协议签订后的几年,物价逐年下跌,直到日本央行放水,物价才慢慢上涨。

最后泡沫破灭后,那么多商品没人买,企业倒闭,工人下岗……在国内,前几年的经济结构和日本差不多,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现在,一直在消化过剩产能,楼市,基建等等。但目前国内的经济潜力还在,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不会到过剩产能不能完全消化拖累经济的地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qqgs/552141.html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17秒, 内存占用343.02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