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枪杀,震惊世界。四次当选日本自民党总裁,四次当选日本首相。作为二战后日本政府任期最长的首脑,安倍的政治生涯堪称“传奇”。
他的另一个“传奇”停留在经济领域,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安倍经济学”。在首相职位变动频繁的日本政坛,连续执政八年的安倍晋三有充足的时间实践他的“安倍经济学”。即使是卸任首相后,安倍也凭借其在自民党内的绝对影响力,对两位继任首相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由他任命的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掌握着日元的流动性阀门。政府和央行密切合作,安倍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安倍经济学”延续至今。
作为日本政治经济的传奇人物,作为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内最大派系的领袖,安倍的突然离世给日本政治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震动。人走了,很难过。人们不禁要问:安倍经济学未来将何去何从?
“安倍经济学”是指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推行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安倍经济学”的目标是让日本经济走出20年的通货紧缩(即失去的20年),实现经济增长。其具体手段被形象地称为“三支箭”。第一支箭是通过央行大规模货币宽松推高物价,日元贬值,提高外贸竞争力,鼓励企业投资带动工资增长。劳动者收入增加,物价上涨,会拉动消费;
第二支箭是灵活的财政政策,可以为企业减税和提高消费税来填补财政支出的缺口,从而激发投资热情;第三支箭是结构性改革,比如支持和鼓励女性进入职场,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在实践中,安倍经济学的前两支箭已经完全落实。2013年,日本央行开始大规模购买资产以扩大资产负债表,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3年初的2.2%左右降至负利率区间,利率接近于零,为日本政府大举借债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现在,日本央行已经持有日本一半的国债,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在日本得到了成功的实践。日元汇率也从2013年开始进入下行通道。2012年底,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在76左右。到安倍卸任前的2020年8月,日元汇率已经跌至105左右,这使得日本贸易大幅增长。2012年日本出口总额为63.7万亿日元,到2021年增至8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也一扫此前20年的颓势。从2012年10月开始,走出了6年的牛市,累计涨幅155%(日经225指数)。
与此同时,日本的就业形势有了很大改善,失业率从2013年的约4.3%下降到2020年8月的约2.3%。然而,“安倍经济学”在其最重要的目标——摆脱通货紧缩——上缺乏成就。安倍执政期间,除了从2014年4月开始的12个月,日本的CPI增速一直在3%以下,大部分时间都在1%以下,没有达到当初的目标;尽管日本央行向市场明确传达了“2%”的明确通胀目标,意图引导市场预期向目标靠拢,但流动性陷阱定律忽视了日本央行的努力,一旦这一预期未能实现,日本央行的信誉将严重受损。在为企业减税的同时,为了平衡财政,日本政府在2014年(5%至8%)和2019年(8%至10%)两次上调消费税,直接导致消费者提前消费,并在之后引发短暂衰退,凸显了“安倍经济学”矛盾的一面;至于第三支箭的结构性改革,“安倍经济学”尤其缺乏勇气。比如他没有对日本劳动力市场进行深刻的改革,没有摆脱“终身雇佣制”带来的僵化。现任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都是安倍政治遗产的一部分;无论是通缩环境,还是劳动力市场的刚性,日本经济的基本面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安倍经济学的继续推行毫无悬念。但不同的是,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日本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安倍经济学”在安倍死后注定不一样。比如“过度宽松不会导致通胀”的世界已经不存在了。此前,欧美央行和日本央行也积极实施宽松政策,但现在欧美正在与40年来最严重的通胀作斗争。虽然日本目前的通胀水平(今年4月和5月)仍只有2.5%左右,通胀未必能带来消费的增加,但也可能抑制消费。日本目前的情况属于后者——今年5月日本家庭支出意外下降,而且是连续第一。比如日本通过日元贬值的策略实现外贸增长(出口价格降低,吸引日本制造业回流)的边际效应一直在降低。
目前,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为137。但由于国内劳动力短缺,成本高,日本制造业大量流向海外。日元贬值带来的坏处可能已经大于好处。日本今年5月的贸易逆差为2.38万亿日元,创下月度负平衡的历史第二高,这也是日本连续第10年出现逆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产业链重构、更加复杂的全球贸易环境、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地缘政治危机交织在一起,是安倍经济学面临的新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必须调整现有的战略。笔者认为,“安倍经济学”不会随着安倍的意外去世而消失,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但其面貌将会大不相同。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