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清走出的白派传人 -梨园群英-艺苑芳华-戏曲艺术

 2023-12-26  阅读 15  评论 0

摘要:李兰舫,是评剧界著名的白派传人。1918年,她出生在今武清区黄花店镇冀营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据《武清县地名志》载,冀营村在明朝洪武年间原称李营,因屯军营官为李姓而得名。李姓迁走后,冀姓家族兴旺,遂改称今名。 李兰舫3岁时(1921年)随父母逃荒到天津,靠父亲卖菜为
李兰舫,是评剧界著名的白派传人。1918年,她出生在今武清区黄花店镇冀营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据《武清县地名志》载,冀营村在明朝洪武年间原称李营,因屯军营官为李姓而得名。李姓迁走后,冀姓家族兴旺,遂改称今名。

李兰舫3岁时(1921年)随父母逃荒到天津,靠父亲卖菜为生,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幼小的李兰舫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托着果盘到河东(今河北区建国道)一带的戏园子卖西瓜,无形中也受到了戏剧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李兰舫11岁时拜雷喜富为师学习京剧,12岁入刘翠霞(今武清区敖嘴村人)的山霞社,拜赵月楼为师改学评戏。第二年改入白玉霜班。在白玉霜、刘子熙的指导下,很得白派真传,技艺日臻成熟,逐渐成为一个有影响的白派演员。

1937年开始在天津独挑育德班,还曾多次领班赴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大城市演出,颇受东北观众欢迎。1949年任天津勇风剧社主演,1957年调沧县评剧团(沧县当时属天津)。李兰舫嗓音宽厚、圆润,白派韵味十分浓郁。在白派委婉低沉的基础上,她的唱腔又有所突破,呈现出苍劲高亢的风格。她的戏路很宽,除工旦角外,还能演生、净、丑等不同角色。代表剧目有:《砸粥缸》、《骨肉情深》、《母子两代英雄》、《潘金莲》、《珍珠衫》、《桃花庵》、《玉堂春》、《秦香莲》等,其中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剧观摩演出时,主演的《孔雀东南飞》获得二等奖。

十年动乱中,她被戴上“戏霸”的帽子,下放幼儿园当保管员,受尽磨难。从1973年开始重返舞台,粉碎"四人帮"后,李兰舫更加勤奋工作,常常带病坚持演出。1984年9月2日,这位德艺双馨的评剧艺术家因重病染身,病逝于沧州,年仅66岁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yanyuan/209418.html

标签:db关键词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316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048秒, 内存占用1.6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