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前贤、我国近代文化奇才李叔同,从少年时代就酷爱中国的传统戏曲。京戏、梆子、昆曲乃至民间说唱,他无所不好。那个时代的戏曲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在“一流有秤二流斗,三流屠户四衙狗,五流修脚六理头,七娼八优九鼓手”的下九流里,戏曲艺人的地位竟排在娼妓之后,可见低微到何种地步。而名门出身的李叔同,对戏曲艺人却从不轻视,对他们真诚友善,广交朋友,因而赢得艺人们的信任和敬重。
京剧老生新三鼎甲之一的天津艺人孙菊仙,把他当做忘年朋友(孙菊仙出生于1841年),李叔同则对孙执师礼尊之待之,彼此常在一起切磋表演艺术,探讨中国戏曲的出路。李叔同与武生一代宗师杨小楼、著名花脸演员刘永春的友谊也十分真挚,不仅向他们学习声腔和表演,同时还在他们的指导下练习戏曲武功。光绪末年,他常在天津伶票两界组织的义演活动中粉墨登场,他在《骆马湖》、《八蜡庙》里扮演以武生应工的黄天霸,其功其艺均得于杨小楼、刘永春等艺友传授。
李叔同对盛行于京、津的河北梆子也有浓厚的兴趣,经常到协盛园、下天仙等茶园去看演出。彼时,河北梆子女演员初兴未久,许多半路下海做演员的女艺人,在发声、吐字、行腔、归韵方面缺少训练,精通字韵和音律的李叔同便主动为她们作指导,在艺术方面给她们以帮助。1907年因卷进段芝贵向庆王之子载振献美鬻官风波而轰动朝野的那位河北梆子名伶杨翠喜,就曾经得到李叔同的指教。风波之前已经离津南下上海的李叔同,于1905年写了两阕《菩萨蛮》忆杨翠喜,托人转赠给她,原词是这样写的: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小怕言愁,言愁不耐羞 。
晓风无力垂杨懒,情长忘却游丝短。酒醒月痕低,江南杜宇啼。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阴,朝朝香梦沉。”
李叔同从天津到了上海以后,对戏曲的爱好有增无减。至今依然存有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在上海戏园子里参与票戏活动的确切资料:他在《八蜡庙》里有时扮演黄天霸 ,有时也演诸彪。还曾演过《白水滩》、《盗御马》,这是他到上海以后重新加工的。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