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花剧团的缔造者
1955年深秋的一天,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国营),在第一工人文化宫大剧场为市政府会议演出,副市长李耕涛坐在台下看戏,想起抗日战争时期自己任冀中行署主任时,曾经指导当地的艺人利用河北梆子形式在群众中宣传革命,到敌人炮楼前用河北梆子乡音乡情瓦解汉奸和伪军的情景。散戏后,他到剧场休息室看望梆子剧团的负责人和银达子、韩俊卿等主要演员。银达子向李副市长反映:梆子团招收了一批少年学员,靠艺人们每周加演一场戏义务供养。孩子们没地方练功,住处也特别困难。耕涛同志向剧团负责人询问了演员的待遇、剧目、经费等情况,最后说:“河北梆子不光天津人民爱看,河北省的人民也爱看,天津与河北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搞好河北梆子,能联系几百万天津人民,也能联系几千万的河北省人民。”
几天后,李副市长来到已经坍塌的大舞台戏院旧址,河北梆子剧团团部就设在残存的二层小楼里。李副市长看到少年学员们在没有地毯,也没有垫子的地面上练习翻跟斗;也看到铺着稻草的大通铺,孩子们睡在上面显得异常拥挤;一位年已七旬的炊事员,在条件极其简陋的伙房里炒菜蒸饭。梆子剧团显而易见的窘境全都记在李耕涛副市长的心里。他视察后的第二天,市政府就派人用汽车给梆子剧团送来了一批桌椅板凳,特别关照给学员们上文化课使用。同时,送来的还有两面两米多高、一米半宽的玻璃砖穿衣镜,供学员们练习身形使用。
在李耕涛副市长的关心下,文化局把梆子剧团少年训练队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几次调整住房,拨发教育经费,为少年训练队聘请老艺人任教。少年学员们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进步很快,1956年“七夕”,他们第一次独立演出大型应节戏《牛郎织女》,一个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在台上唱念做打,虎虎有生气,大受观众欢迎。耕涛同志也看了演出,他为孩子们茁壮成长感到欣慰。
1958年全民“大跃进”,各地戏剧界学习苏联,大搞剧院化。在这种形势下,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扩建为河北梆子剧院,少年训练队在原有基础上组建为剧院下属小百花剧团,于1958年7月1日在干部俱乐部举行成立大会。
[1][2][3][4][5][6][7][8]下一页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