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马三立与儿子马志明和孙子
沉甸甸的父爱
就像对舞台上的相声大师马三立一样,我们对舞台上的马志明真是太熟悉啦!他创作表演的相声《扔狗》《核桃酥》《纠纷》等,堪称马派相声的经典,为观众所津津乐道,想起来就令人发笑。
然而,采访马志明,却给了我一连串儿的“没想到”——没想到,马志明住在如此普通的居民小区里。没想到,马志明的家如此朴实简洁。没想到,公子马六甲从半夜就高烧39℃,马志明却从早上9:00跟我聊到中午12:15,如果没有一个询问的电话,我对这一切竟浑然不知。我连忙致歉,说实在不知道,打扰了。他说,没事,采访早就定了,哪能随便改?你们的工作也不易。没想到,生活中的马志明如此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儿明星大腕的架子。没想到,说起父亲马三立,马志明就像一位虔诚的学生面对恩师,那么庄重、那么崇敬,又是那么的深情,竟然几次哽咽……
因为,这一对儿父子情,实在太特殊。
马志明是马三立的大公子,俗称“少马爷”。他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他是马家唯一子承父业的人。马三立既是他的父亲,又是他的恩师。1963年,他从戏曲学校毕业来到天津市曲艺团,又与父亲成为同事,几乎是父子终日为伴、终月为伴、终年为伴,一直到2003年,父亲马三立笑别观众、笑别人间……
这种特殊的父子情,在中国曲艺界,堪称绝无仅有。
生在相声世家,少年马志明并没有特别的优越感,他最突出的感觉,就是“辈儿大”。
中国相声的鼻祖是朱少文,就他一个人开相声艺术的先河。他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马志明爷爷的师父,一个是马志明爷爷的岳父。从第二代就跟马家牵上了。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为什么马家辈儿大呢?就因为这个。生出个孩子来,在相声圈儿里,就比一般的中年人辈儿大。
马志明说,小时候,家里来个老头儿,这么大岁数,我跟他叫嘛?父亲让叫武大哥。我才七八岁呀,武大哥?武魁海当年50多岁,我都张不开嘴。日久天长,就习惯了。六甲也是,从小,家里一来人,“叫了吗?”他就悄悄地问我,是说相声的吗?不是说相声的,他懂得按年龄论,就喊伯伯、叔叔,六七十岁的,就喊爷爷。一听是说相声的,怎么论?他就不知道了。跟苏文茂、范振玉,他得叫哥哥。怎么看怎么是爷爷呀。这就不论年龄了,论辈儿。
在少年马志明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一是家里人口多,最多时有16口人,父亲不仅供养着二婶(马三立二伯的遗孀),还收养了侄子马敬伯。二是父亲特别忙,演出特别多,常常是晚上睡觉了,父亲还没回家。家务事,全靠母亲操持。
后来,他知道父亲是给观众带来笑声的名角。再后来,他才知道父亲遭遇磨难……又与父亲一起经历了磨难……
马志明说,老爷子是给别人送去欢笑的悲剧性人物,他的一生,其实一点儿也不可笑,倒是充满了辛酸。
马三立给儿女留下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父爱,与别人不一样的父爱。父爱如山。山很高,让儿女敬仰;山很硬,又少有外表的温暖;但山里有丰富的宝藏,让你发现,让你挖掘,让你受用一辈子。
马三立赐给儿女的是一种特殊的父爱,是爱子女之深远的大爱。
马志明说,对这种父爱,我曾经有过“不理解”,也曾经以为父亲有点儿“不近人情”,甚至还误解过父亲……但是,我越来越明白了,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好,为儿女们好,他把所有能给我们的都给了我们,他给我们的是长久的、永远的父爱。
口述实录
历史既是由风口浪尖的人写就的,也是由无数小人物的奋斗史构成的。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人生命运,都应该是媒体关注的——这里讲述的是亲历者自己的故事。
[1][2][3][4][5]下一页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