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长荣在现代艺术格局中的独特意义在于: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戏曲艺术家,他是一个有着历史情怀、有当代意识和责任、有理想的艺术家。
尚长荣,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的三子。尚长荣在梨园界的名声如他的艺术一样:刚烈强健、英迈豪侠。他的唱腔,高亢奔放,转折处,尤显阳刚,使人听之如饮烈酒,歌声入耳,温暖愁肠。
生活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构建的家庭中,尚长荣从小就十分规矩。他从小武功练得扎实,同时,嗓音又得到了科学的训练和开发。当代观众能够从尚长荣身上欣赏到绝无仅有的“架子铜锤两门抱”的花脸艺术,其实是浸透了包括尚小云在内的许多前代艺术大师的心血。尚小云对尚长荣的指点,最典型的是为尚长荣定下了花脸艺术的神韵。尚长荣至今回忆起来说:“听我父亲聊戏是最令人神往的,父亲的革新意识是出了名的,他内心深处对传统艺术十分尊重,正因为这样,他才努力将传统奉献给他所处的时代和观众。”为了排演《贞观盛事》,他将案头繁复的史料暂时放下,从上海到陕西,在万物萧索的隆冬季节,来到咸阳原上九嶷山,拜谒唐太宗昭陵和魏徵墓。《贞观盛事》演出成功以后,尚长荣又专程赶赴河北魏徵故里拜谒。这个行为在当今戏曲演员当中是绝无仅有的,它无疑具有超越戏剧的意义。尚长荣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丰厚的艺术积累,给了他足够的对传统的信心,同时,灵敏的悟性又使他敏锐地预感到社会文化即将发生的巨大变革。他确定了“抓两头”的方针,即一方面尽快挖掘恢复排演传统戏曲中业已停演多年的传统优秀剧目,另一方面,排演新戏。他讲:谈戏曲的振兴,不能仅仅停留在包公、姚期和窦尔敦以及苏三、四郎、杨贵妃等等身上,而我们的许多戏曲演员,就甘愿停留在这个有限的几出戏上,到处挥舞衣袖,让观众误以为传统就是这样,要振兴的就只是这些东西。尚长荣真实地肩负起了戏曲的责任,他不甘心做一个类似文化宠物一样的名角儿,寄生在这个底盘很大的文化母体上,被动地“冷传递”,他是主动地走向历史、走向传统,努力让观众通过停演了多年的戏曲重现舞台,了解中国戏曲艺术博大深广的全貌。这些优秀的传统戏,难得有这么一次次重新搬上舞台,为后人留下全新的版本资料。
尚长荣在当代戏曲界,将这种创新精神发挥得最成功,他走着一条“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之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渴望人才、呼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及时地排演了新编传统戏《张飞敬贤》;在反思中国人及中国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的环境里,他怀抱着新剧本,四处奔走,最终演出了中国戏曲乃至整个戏剧史上划时代的剧作《曹操与杨修》;他与著名导演陈薪伊合作,在京剧舞台上再现了莎士比亚的名剧《李尔王》;他用中国传统的道德楷模,欲为社会树立正气,于是创编了京剧《廉吏于成龙》;他用18年的时间,追求一个反映中国人传统中博大宽阔胸怀的典型,展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对“盛世情怀”的言和警示,这就是大型新编历史剧《贞观盛事》……
有人从尚长荣的表演上,看到了京剧花脸艺术崭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精神,于是提议尚长荣打出“新尚派”的名号,尚长荣诚恳谢绝,他说:所谓流派要具备至少这么几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数量的经典剧目,我一部《曹操与杨修》是远远不够的;二是要有独特的戏剧美学体系,有戏剧的美学标志,这个我还在探索和学习当中;三是要有一定数量有成绩的学习者和模仿者,给观众提供一个流派的较固定的艺术程式。这三点我都还达不到,因此,绝不能称“派”。他说:“要说我属哪一派,我是我父亲那一派。”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