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派的锣鼓 -艺文札记-艺苑芳华-戏曲艺术

 2023-12-26  阅读 3  评论 0

摘要:我小时候,很爱看马连良先生的戏,后来又给他司鼓多年,马派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艺术,绝不是什么追时髦的东西。 马先生对京剧打击乐要求特别严格,这是马派艺术的一个特点。他很强调表演要从剧情和人物出发,同时他也强调京剧锣鼓要从剧情和人物出发,与演员密切配合。 马

我小时候,很爱看马连良先生的戏,后来又给他司鼓多年,马派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艺术,绝不是什么追时髦的东西。

马先生对京剧打击乐要求特别严格,这是马派艺术的一个特点。他很强调表演要从剧情和人物出发,同时他也强调京剧锣鼓要从剧情和人物出发,与演员密切配合。

马先生使用锣鼓,比传统有很多的改革和提高。在《四进士》、《串龙珠》、《清风亭》、《群英会》、《借东风》、《一捧雪》、《十老安刘》、《九更天》、《海瑞罢官》《赵氏孤儿》等剧目中,他都要求锣鼓从角色的出场到每个动作的配合上要非常合适,多年来,形成了完整、独特的伴奏特点,不但在轻、重、缓、急、强、弱、快、慢等节奏变化上非常鲜明,而且除烦保精,摒弃那些多余的锣鼓,求其艺术的精化。

马连良马富禄《四进士》例如《四进士》宋士杰第一次出场时,锣鼓打一个“小锣帽儿头”,宋士杰出场后,向前连续几步走到台口,锣鼓打“小锣五击头”,这种处理方法很别致,简捷明快,很适合这个开店的老头儿的身份。“一公堂”宋士杰告进,锣鼓演奏一个“大锣回头”转“大锣圆场”,宋士杰右手拿着帽子,双手提溜着褶子的大襟,猫着腰走进公堂,锣鼓与演员必须配合紧密,特别要有很强的节奏感,马先生的表演,踩着锣鼓点,给观众很深刻的印象。

在《清风亭》一剧中,张元秀是个打草鞋,磨豆腐的老头儿。他抚养了十三年的拣来的儿子,被生母带走后,张元秀心中非常难过,马先生在表演张元秀无精打采地走回家的下场时,在“撤锣”的伴奏中,他猫腰、拄棍、懒步地走进后台。观众从人物的后背及颤巍巍的台步中,完全能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情绪,每演至此,必得满场彩。我们演奏“撤锣”经常只是用在接换场子的时侯,没有象马先生那样,把这个锣鼓用得那么恰当。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yanyuan/209187.html

标签:db关键词

发表评论:

验证码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09秒, 内存占用326.8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