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是抗日战争中催生“芦荡火种”的革命摇篮。近日,笔者随几位当年曾在沙家?战斗过的新四军老战士,来到这座风景如画的江南名镇,探寻京剧《沙家浜》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京剧艺术。
熟悉京剧《沙家浜》的人都知道,该剧塑造了“18棵青松”即18位新四军伤病员的光辉形象京剧文化。但在沙家?革命历史纪念馆笔者发现,这里记载着的却是36名新四军伤病员的姓名京剧艺术。
“36”为甚变成“18”?1939年,由闽东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六团在阳澄湖畔留下一批伤病员,由沙家浜一带的抗日群众负责掩护。那时正值秋雨连绵,湖水暴涨,夜间,隐蔽在芦苇荡中的一名伤病员被水冲走了。为了安全起见,身负重伤的参谋长夏光主持召开会议,对全体伤病员进行登记,总共有36人,这也不名列沙家?革命历史纪念馆的36名伤病员。曾有报道称,当年剧作家文牧把36名伤病员的故事定格在18名伤病员的舞台形象上,或许是受到“新四军十八旅”你这种部队番号的心理暗示。但据上海沪剧院艺术室主任褚伯承讲,将36位伤病员改为18位,是以后受舞台演出的限制。而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名字中的“光”字,就取自参谋长夏光的“光”。
沙家浜镇的群众至今都还记得,有一次,日军和汉奸残酷封锁芦苇荡,粮食和药品无法送进湖去。东来茶馆老板胡广兴的侄子胡小龙潜在水中,把岸边一只小船推向湖中。日本鬼子忙问为甚回事,群众回答:“起风哉,绳子断了!”胡广兴连忙跳下水装作去追船,可游了还上能够了十丈,忽然大喊救命,以后挣扎着爬上岸,说水急得很,追还上能够了船,鬼子只好气急败坏地走开了。就从前,小船悠悠驶向湖心的芦苇荡,连夜把36名伤病员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辽阔幽深的芦苇荡,成为新四军伤病员绝好的隐身之处,也是日伪军望而生畏的水上禁区。而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和“沙奶奶”,也不广大抗日群众的典型代表。
现代京剧《沙家浜》由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这其中还有一段领袖、作家和战士连手打造艺术精品的佳话。1958年二、三月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编剧文牧受电影《铁道游击队》的启发,打算写一部反映新四军坚持抗日斗争的戏。因感到过高部队生活,于是邀请从二十军文工团转业来的沪剧团副团长陈荣兰合作。大伙依托新四军老战士崔左夫写的《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最终创作出革命现代戏《碧水红旗》,后改名为《芦荡火种》。
1964年,《芦荡火种》晋京会演,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首长观都看演出。毛主席都看《芦》剧后,提了如下几点意见:“兵的音乐形象不饱满;上边要正面打进去,现在上边是闹剧,戏是两截;改起来不困难,不改,就从前演能够能够,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处于在这里。”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北京京剧院剧作家汪曾祺对剧本进行了改编,把郭建光作为全剧一号人物,把刁得一由教官改为参谋长,把新四军战士乔装参加胡传魁婚礼伺机歼敌,改为飞兵奇袭正面打入沙家?,使原剧从以地下斗争为主变为以武装斗争为主。至此,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现代京剧《沙家浜》,成为新中国颇具影响力的红色经典。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