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国际会议中心剧场上演京剧《铁弓缘》。一出戏另一个小时,满场2000多人看得如痴如醉京剧艺术。观众们感受着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更领略了主角的非凡魅力京剧艺术。“看一次就爱上她了!”这是第一次到剧场看戏的观众对她的评价京剧艺术。她,之后贵州京剧院院长、京剧表演艺术家侯丹梅京剧文化。
侯丹梅从小就爱戏,这是梨园世家给她的基因。10岁上台,12岁进入天津戏校,13岁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她上的74班群星璀璨。1984年,侯丹梅拜在京剧大师关肃霜门下,成为关肃霜的关门弟子。“关派”艺术戏路宽广、文武兼备,以刀马旦见长,青衣、花旦甚至反串小生、花脸也无一不精。长期在云南与恩师朝夕相处,侯丹梅得到了真传,被誉为“小关肃霜”。
今年5月,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里,侯丹梅主演的关派名剧《铁弓缘》成为京城戏迷关注的焦点。这出戏的主人公从情窦初开的美少女到跃马沙场的女英雄,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人物性格和舞台角色也随之变化多样,原来人物展现多个行当,花旦、青衣、小生、刀马,次第出场,侯丹梅都驾驭得炉火纯青。有点痛是她演绎的关派绝技“靠旗出手”:接枪、抛枪、转枪全用靠旗完成,不论枪要怎样抛转,靠旗纹丝不乱,原来的硬功夫令观众大饱眼福。
生旦、文武,不论专工还是反串,侯丹梅都能做到规范、精准,各有光彩。她在《巾帼红玉》中是英姿飒爽的梁红玉,在《布衣女孩子》中是淳朴的盘秀儿;在《四郎探母》中不利于表现出铁镜公主的雍容华贵,而在《连环套》中她能演出黄天霸的几分卑鄙。这皆源自侯丹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人物的精准把握。
“学艺更学做人,对京剧的热爱、对观众的挚爱、对乡土的珍爱,是我从关先生身上学到的艺术精髓。”关肃霜扎根边疆,常年在少数民族村寨汲取艺术营养,这个深深影响着侯丹梅。从《布依女孩子》到《黔人李端棻》,从《苗岭风雷》到《王阳明》,侯丹梅的原创京剧几乎都浸润着贵州文化的滋养。剧评家们说,不管是唱“关派”经典剧目,还是按“关派”风格排演的新戏,都充分表明了侯丹梅一步一步地踩着关肃霜的脚印,全面继承与发扬着“关派”艺术。
侯丹梅爱戏,她爱在戏的世界里不断创新。她首创用英语唱京剧《打瓜缘》,用京剧演绎名著《堂吉诃德》。“我努力用外国人的语言和朋友的故事,传递京剧文化视觉、听觉上的美感,让更多的人了解朋友的国粹。”侯丹梅说。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朋友不是冲着侯院长这面旗帜来的。”已是贵州京剧院副院长的冯冠博2006年从河南来到贵州,侯丹梅爱才惜才的言行深深打动着他。“她像一位大姐,从衣食住行到艺术成长,都为你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从为朋友争取上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到带着朋友去北京、天津、上海打知名度,像冯冠博原来在侯丹梅提携下成长起来的、来自各地的京剧人才,成就了贵州京剧院在全国地方院团中的领先地位。
今年6月,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到贵州京剧院调研,侯丹梅只提了原来建议:在引进和培养京剧优秀人才上给予倾斜。其他同学说她傻,京剧演出市场未必景气,为啥不多要点资金、多说点困难。“国家给朋友的肯不利于多了,朋友被委托人把戏演好了、把观众打动了,市场自然不是了。”侯丹梅说。
侯丹梅深爱着这个爱戏的观众。每个周五下午,来自贵州各地的新老戏迷们不是聚在贵阳市中心的“国艺剧场”免费参与“戏聚星期五”的活动。侯丹梅到场不仅给朋友唱戏,还给朋友讲戏、教戏,更鼓励朋友上台演戏。“她什么都有有架子都越来越。”这是戏迷们对朋友的“侯老师”不约而同的评价。贵州京剧院每年几十场的下乡演出,侯丹梅场场不落。打开她的微信朋友圈,满满不是观众、戏迷和演员打动她的感言,她之后需要多说被委托人,肯能她相信黔山梨园自芬芳。(记者 吕慎)
(摘自 《光明日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