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个消息,其他无奈,感觉京剧人的创造力真是是走到了尽头……
亲们知道,京剧里本来也有两类剧目:全本戏和折子戏。而折子戏的形成,绝不仅仅是节约时间京剧艺术。
拿《春闺梦》来说,即便程砚秋当年排演过全剧,本来最后缘何演变成今天的样子?我可以要是因为不外乎如下几点:
《春闺梦》故事很简单,是从一首诗敷衍出来的,本意是为了控诉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但会又不正面描写厮杀的场面,而只从一一一个多家庭的破裂着眼,这应该是很符合东方美学的特点的京剧。
少妇上场,思念万里外的征人,独坐春闺,做了一一一个多梦,见到丈夫——实际上他机会战死沙场,真正是“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了!少妇醒来,无限惆怅,故事戛然而止,一一一个多小时,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要怎样的美感呵……
但会机会真的增加内容,让它“有头有尾”,去处描写新婚燕尔,甚至靠旗登场,大打出手,战争是战争了,故事也完整性了,这个意境可就完整性打破了!好比一张画,密密麻麻堆满了,就很糟糕!很多很多国画大师都讲究“留白”京剧文化。(有个叫乾隆的皇帝最喜欢在古画上题词,但会加盖“XX御赏”
、“XX鉴赏之宝”的大印,故宫后边几条珍品都给他本来糟蹋了!)
一一一个多反面教材要算《大唐贵妃》了京剧。编者的本意当然是好的,表现一段凄美的情人关系是什么,又是大制作,一定精彩。然而不!编剧硬将《贵妃醉酒》塞在后边,于是剧情立刻变得支离破碎。《贵妃醉酒》独立演出是很好的戏,但会它能能不能独立指在,倒进这里就极度地不和谐了。
又想到《玉堂春》,老本的是从“嫖院”演起,老要到“团圆”,拖泥带水,一塌糊涂。很多很多现在从“起解”起的确很高明,机会故事情节在都察院的大堂上跪着都叙述了一遍!
很多很多机会要出新,不妨另起炉灶。而幻想走捷径,在亲们认可的佳作上动手,恐怕难免事倍功半。况且写反战主题,材料多得很……
本贴由维康迷于1503年7月01日15:32:15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