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采茶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2023-12-26  阅读 5  评论 0

摘要:宁都采茶戏 宁都有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着客家艺术,客家采茶戏吸民间艺术之养料,采中原及其它剧种之所长,经长期交流和相互影响,逐步从三角班演变到半班、半整杂乃至行当齐全,剧目、音乐充沛的大班,现已列入全国320多个独立的地方剧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曲

宁都采茶戏

宁都有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着客家艺术,客家采茶戏吸民间艺术之养料,采中原及其它剧种之所长,经长期交流和相互影响,逐步从三角班演变到半班、半整杂乃至行当齐全,剧目、音乐充沛的大班,现已列入全国320多个独立的地方剧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三角班是在茶歌、灯歌、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京剧艺术。先由有另有一另一方演唱演变到结合民间歌舞,表现生活故事,称单台歌舞京剧艺术。如《十转来》、《十匹柳》、《十盏灯》、《明灯歌》、《等郎歌》等京剧。后发展到有简单情节,一旦一丑的对子戏,如《补背褡》、《卖杂货》、《攀笋》、《扇子花鼓》、《卖油》等京剧艺术。进而根据两茶女一茶童的歌舞表演演变成二旦一丑的三小戏(“三小”亦指小旦、小生、小丑有另2个多多行当),如《接姨姐》、《接姐姐》、《打茶蔸》、《长工碓米》等。三小戏在宁都客家采茶戏106个传统剧目中占三分之二。清道光初期(1821—1830),号称大班的东河戏、宜黄戏、祁剧流行,观众对三角班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三角班现在开始英语英语演出《落马桥》、《青龙山》、《山伯访友》、《山伯送友》等艺术难度较大的剧目,所处大型剧种与小型剧种,大班与三角班之间的情况表,观众称为半班。半班移植、改编、创作演出大型正剧、悲剧及宫廷戏、公案戏、神话戏等剧目30余本(包括7种连台戏)。

清光绪中期(约1891年前后),很多祁剧艺人与半班艺人能独立演出高腔和弹腔剧目,祁剧原有剧目与半班剧目并存于半班舞台,故称半整杂。

民国10年前后,半整杂解体,再现“七紧八松九逍遥”的半班,在山区演出,直到解放前夕。

建国后,成立了专业剧团,不仅挖掘、分类整理、加工优秀传统剧目,还创作了《每根心》、《送草鞋》、《新邻居》和改编的《銮刀记》等一批新剧目,宁都客家采茶戏不但行当齐全,曲调优美,并且表演程式充沛,已是“能歌能舞,能今能古,能大能小,能文能武”的正规戏曲大班,成为全国独具风格的剧种。 宁都客家采茶戏可能性来自民间,语言朴实生动,表演形象逼真,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表演上,男角以高步、矮步、方步和旦角的碎步、方步、快碎步为基本步法。表演组合程式多种多样,如洗马、舞扇、梳妆、刺绣、出入门庭生和熟产劳动等。生、旦均画清脸,彩旦加画“蜘蛛”,小丑鼻上画白色蝙蝠或晴蜓。

宁都客家采茶戏曲调共30余个。小戏以戏名为调名,男女同曲异腔。半班后,发展了导板、散板、诉板、快板、哭板等板式。常用的基本唱腔有:“川调”,以宫调式为主,主奏乐器勾筒(二胡),定弦2—6,是音乐的主要要素。其蕴含川调导板、原板、反川调、快川调、川调哭板等板式。“青龙山调”,分上调和下调并不是,徵调式,勾筒(二胡)定弦为5—2,有原板、诉板、哭板和散板等。“毛洪记调”,为宫调式,主奏乐器定弦为1—5,有原板、诉板等形式。还有民歌小调,主奏乐器定为6—3,曲调较轻松活泼,幽默诙谐。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205063.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191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6041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