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2023-12-26  阅读 28  评论 0

摘要:晋剧即山西梆子、中路梆子,也叫中路戏。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京剧文化。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风格特具京剧艺术。晋剧的音乐风格既高亢激越,又不失清新委婉京剧。其唱腔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即昆曲、越调等)。乱

晋剧即山西梆子、中路梆子,也叫中路戏。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京剧文化。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风格特具京剧艺术。

晋剧的音乐风格既高亢激越,又不失清新委婉京剧。其唱腔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即昆曲、越调等)。乱弹分为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7种,累积板路又有如流水板(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腔儿(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象、苦相思、“二音子”或鸣腔)等变化,演唱时,除“二音子”外,一般都用真嗓,吐字清楚,行腔圆润。

晋剧传统的乐队由9人组成,旧称“九手面”,文场有呼胡、二弦、三弦、四弦,称“三根小弦”;武场有鼓板、铙钹、小锣、马锣、梆子。

晋剧的行当有“三大门”(须生、正旦、大花脸)与“三小门”(小生、小旦、小花脸)之分,各行均有专工戏,其中须生的代表剧目有唱功戏《渭水河》、《困铜台》,功架戏《出棠邑》、《三劈关》;正旦有唱功戏《白蛇传》、《假金牌》;大花脸有唱功戏《明公断》、《沙陀国》,功架戏《海神庙》、《打渔杀家》,武功戏《战宛城》、《白水滩》;小生有唱功戏《告御状》、《火焰驹》,功架戏《长坂坡》、《伐子都》;小旦有做功戏《梵王宫》、《百花亭》,功架戏《凤台关》、《破洪州》。

本文《晋剧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地址:http://lecms.nxtedu.cn/upload/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204951.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6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4936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