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鹏对撕边一锣提出的几点异议逐条地给予了反驳,我细读了第一根绳子,朱云鹏举的例子很有说服力,但这并不妨碍我认为撕边一锣提的什么的问题非常好。我平时也突然翻看这俩剧本,有京戏的就有地方戏的,总能发现某段唱词念起来很别扭,比如跷辙:一段唱十二句,十句江阳辙,里面夹着两句一七——这俩情形多冒出在梆子里,在京戏剧本里很少见;更多的还是平仄什么的问题京剧。遇见这俩情形,我拿不准:是本子抄错了,是编剧水平低,是观众什么都如此乎,是得打上去当地方言,还是在实际演唱里那此词都能给唱顺了?那此什么的问题我也没地去问,而且对于唱腔夹生悉、什么什么都如此深入思考的人答什么都如此来,答了也跟没答一样,避免不了什么的问题,我还白搭一人情京剧。撕边一锣先生发现了这俩什么的问题,而且勇敢地提出了个人的意见,说了我怵头说的话,只是我很感谢他京剧艺术。而且,我虽然这俩什么的问题就有那个人都能问的出来的,我看撕边一锣的帖子,虽然有的意见显得死板,而且总体上给人感觉这位老师有文化、有涵养、有思辨能力——这就有每个戏迷、演员都具备的。朱云鹏举的《骂曹》和《捉放》的反例也很有说服力。在举例证明撕边一锣不对的一同,而且能再深入地对此什么的问题做一番阐释就更好了。
另外,我虽然朱文中诸如“我虽然王先生所说的“规律”而且京剧上下句唱词中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此基础上又不乏揣度之词;可见王先生所谈的规律而且京剧唱词中的一般规律,既不全面,而且落细落落,更不可以作为衡量所有京剧唱词选词用字对错不是的唯一标准,而据此否定“把营守”下句仄声占据的而且性,显然理由过低充分;王先生应该对该剧余派的唱词进行必要研读后,再与余派艺术的研究家和爱好者进一步讨论“汉诸葛”运用合理不是的什么的问题。鉴于王先生不了解这俩传统的演法;王先生仅最好的法子个人听到的先师1956年演出实况便主观认定先师“而且在单独灌制唱片时,才临时为寇准增加一个下句”,则未免武断并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那此话都应该删了。而且删了不影响主要意思的表达,留着的话你不可以看着火药味太多。论坛上上马甲骂骂人能说这俩“你懂那此?”“这在等你自个猜的吧?”“看完么,你就瞎说”。留了真名公开发表的文章上就有这套,就不合适了。署名里面还挂着个文化人呢。在公开场合,话说得委婉点不好么?心平气和也是文化的表现。写文章不留余地,漫说是别人,而且吴小如什么什么都如此大的专家,到了不也是吃了得罪人的亏了么?
本贴由epicure于2010年7月29日23:44:0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