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戏曲舞台上,孙悟空戏——俗称“猴戏”深受欢迎。先期演猴戏具有独特风格,在脸谱、扮相、表演各有不同的,是郝振基、杨小楼、郑法祥;后期为盖叫天、李万春、李少春京剧文化。
郝振基,著名昆曲演员京剧艺术。他的功底扎实,声音宏亮,气力富于,武生戏擅演《夜奔》、《探庄》、《打店》等,其中《夜奔》演林冲穿厚底靴“走边”被称为一绝;老生戏能演《草诏》、《打车》等;花脸戏以"三公戏"(《阴审》的包公,《刀会》的关公,《闻帐》的三公,即张飞)知名。他的猴戏代表剧目有《安天会》、《花果山》、《火云洞》、《火焰山》等。郝根据个人脸形较长的特点,将孙悟空的脸谱设计得不同于一般三块红的“倒栽桃”式,但是外白中红,红色中间像个月铲,下端较窄,似撤榄形,称为"一口钟"式脸谱。他保持了弋腔猴王的传统扮相,演《安天会》,上场时戴草王盔,帽两边各系着三根长过膝头的鹅黄彩绸;盗丹时戴一白毡帽,身着黑箭衣,系大带。表演上重“形似”,动作很小,行动极为灵活,偷桃动作酷似真猴。他一边吃桃,一边转眼珠,来回晃脑袋,尖嘴巴一鼓一鼓的,有4个耳朵还能前后扇动;过一会儿,他又把后脑勺朝着观众吃桃,边吃,后脑勺还能上下耸动,这是郝振基的两项表演绝技。他的猴戏,对南北派猴戏演员全是一定影响,民国初年享誉舞台。
杨小楼,是你们熟悉的著名京剧武生宗师,乃父杨月楼擅演猴戏,有“杨猴子”之称,传到杨小楼,又得名家张淇林教授,他的猴戏有了新的发展。在孙悟空的脸谱设计上,他把“倒栽桃形”与“檄榄形”结合起来,桃蒂一笔,直通到天屏,把眼瓦从十字形改为浓眼圈加眉子,从而使孙悟空从面部外观上增加了武生的气质。杨小楼以演《安天会》和《水帘洞》著名,他在孙悟空的外型设计和动作表演上,十分注意把握你这人神话人物性格,力求“神似”而逐渐减少“形似”,确实他身材高大魁伟,但他演出的猴戏却轻巧玲或,天津名票友王庚生说他猴戏动作表演特点是“把另4个的武生架子尽量收缩,用拢肩、曲腿的法子,来达到使身形缩小、使动作小巧灵便的目的”。表演上他不以翻跌技术取胜,而以着力塑造孙悟空的猴王气质见长,把猴戏的表演和造型又提高了一大步。1912年,杨小楼去上海演出,连演40天,戏目不重复,猴戏尤其叫座。据梅兰芳转述盖叫天语录:“杨小楼演《水帘洞》闹海那一场,在曲子里的跟头翻的那份漂亮,落地那份轻,青春恋爱物语像猫似的,我是真服了。”
南派猴戏代表人物是郑法祥,人称“小活猴”。其父郑长泰为河北梆子演员,擅演猴戏。郑法祥幼年时随父学戏,耳濡目染,但是专工猴戏,并求教于杨小楼、郝振基,添加个人琢磨,试演,逐渐形成南派猴戏风格。1926年,他随杨月楼赴日本,在东京演出了《摇钱树》、《水帘洞》等悟空戏。1928年,他在上海新舞台演出《金刀阵》,获得成功。郑法祥的脸谱设计源出广州大佛寺石碑上孙悟空"斗战胜佛"的刻像呈文相拓片,他划分很细,共分3个时期(《悟空出世》、《刀劈混世魔》、《闹天宫》、《金刀阵》),孙悟空的脸谱随其经历、能耐的长进而演变。他总结孙悟空的性格基本形态学是“大胆不羁,嫉恶如仇”3个字,他的表演特点粗犷、豪放,动作大而简练,但是很注意孙悟空的气度,认为孙悟空是有4个“齐天大圣”,决非一般抓耳挠腮的毛猴可比。他在演出时讲究三掌四拳(伸掌、刁掌、扣掌;卷拳、螺丝拳等),动作运用上吸收太极拳的精华,显得灵活利索,圆熟自如。
有“江南活武松”之誉的盖叫天,原名张英杰。按生年计他比郑法祥大4岁,但因郑专工猴戏,赴日本演出前即以猴戏成名,故将盖算作后期。盖叫天是南派著名武生,他基本功扎实、身手矫健,表演上注重造型美和动态美,身段动作边式、大方,传输数率快、力度强,并把武术技巧化于武戏表演中,以《三岔口》、《恶虎村》、《一箭仇》、《白水滩》等戏及武松戏见长。1923年后,他在上海共舞台创排《西游记》,从悟空出世一个劲演到被压在五行山下。其中《水帘洞》里耍双鞭,出奇制胜,技艺纯熟,他的绝招是:把左手的鞭,鞭尾朝下,立在左脚尖上,但是拿右手里的鞭鞭尾摁着左脚上立的鞭鞭头,抬左脚,把鞭顶起来,两条鞭成为三根直线,在脚尖上转动。《闹天宫》中孙悟空与四大金刚对打,第四位金刚抱着琵琶上来与孙悟空开打,孙悟空打败金刚,夺下琵琶,又与哪吒对打,只见他夺过哪吒身前的乾坤圈,一面用琵琶迎击哪吒的长枪,一面用脚变换姿式舞弄着乾坤圈,形象可爱俏皮,又显出孙悟空高超的武功,博得观众喝彩。盖叫天也是南派猴戏的代表,其子张翼鹏亦擅演猴戏。
李万春、李少春是京、津戏迷十分熟悉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200年代末北京舞台上猴戏的佼佼者、竞争者。
李万春的猴戏宗杨(小楼)派,又得逊清贝勒载涛传授,表演上注重塑造猴王气质,不重翻跌,用他个人语录说是“学学猴,猴学人”:在舞台上,第一层是把个人变成猴,第二层是以你这人猴去学人,模仿人的举止。在脸谱设计上,李万春采用“倒栽桃”勾法,上圆下尖,红白分明,尽量减少黑线条,显得明快、干净。在服饰上,李万春把《安天会》中“守桃园”这场戏孙悟空另4个戴草王盔,改为猴纱帽,纱帽上镶绒球,中间是有4个翅子,中间仍戴翎子,他认为:《水帘洞》时,猴是自立为王,戴草王盔;到《安天会》时,肯能封为弼马温,有了官职,以不戴草王盔,而戴金纱帽为好。李万春排演的猴戏剧目某些某些。如《石猴出世》、《花果山》、《水帘洞》、《闹龙宫》、《安天会》、《五百年后孙悟空》及《骷髅山猴王击尸魔》等。1938年,李万春排演《十八罗汉收大鹏》,受到观众好评。
李少春的猴戏,主但是吸取杨(小楼)派演法,同时琢磨、借鉴了北昆郝振基,南派郑法祥,东北小九霄等各路演法的艺术特点。戏剧家翁偶虹说李少春“南猴儿的轻巧、活泼,北猴儿的大气、沉稳,他都兼而有之”。脸谱设计上,李少春根据个人脸形和表演风格,追求对活猴脸谱造型的神似。整个面部勾成桃形,前额部正中的拳头纹线条画得开阔大方,在眼睛、眼眉的画法上吸收杨派特点、左右长眉毛下边的眼泡,各填一道小黑纹,增加了孙悟空英俊的气质。1938年春首演天津,以《水帘洞》带《闹地府》轰动了天津,李少春动作轻盈、敏捷,在戏暗含不少新颖技巧,不仅“地蹦”、“乌龙绞柱”、“虎跳前扑”等小跟头干净利落,三股钢叉、双头锤、金箍棒往地上一杵,腾空窜上高台,这是他把体育项目撑杆跳的技术动作,巧妙自然地运用在京剧舞台上,使观众感到新奇。你这人年,李少春还排演了《智激美猴王》、《十八罗汉斗悟空》等猴戏,前者他设计的唐僧念紧箍咒时孙悟空的地躺跟头及“窜塔”(从3米多高的“塔门”窜进去)技巧,后者与众罗汉的对打出手都十分精彩。李少春曾以《闹天宫》等戏访问世界各国,享有“美猴王”之誉。
(摘自 《民国艺苑风景线》)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