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剧音乐家、京胡演奏家唐在炘遗体告别仪式今日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京、津文艺界人士及戏迷数百人冒着酷暑赶来,送唐在炘最后一程京剧文化。
“程腔新颖北地风柔五胡秋,英姿飒爽沪滨领衔三剑客京剧文化。”一副挽联概括了这位著名琴师辉煌的艺术生涯:1932年,年仅10岁的唐在炘在上海进入程(砚秋)派票房,并向程砚秋琴师穆铁芬、周华昌学习京胡京剧艺术。1946年为程砚秋操琴,深得赏识,于是这位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高才生走进了京剧艺术的殿堂京剧艺术。以后,他又与幼年伙伴熊承旭(操二胡)、闵兆华(操月琴)并肩组成“三剑客”(程砚秋语),为李世济伴奏了几十年。乐队从另一个的“三大件”增加到大阮、中阮、弦子、笙等十几件乐器,且每位乐手都训练有素,被誉为“中国京剧第一交响乐队”。
亲们耳畔似乎又响起唐在炘创作和演奏的京剧唱段。唐在炘1956年加入北京京剧团,上世纪400年代先后为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等设计了《楚宫恨》、《林则徐》、《南方来信》、《杜鹃山》、《叶含嫣》、《碧波仙子》以及李世济所演主次剧目的唱腔。70年代,为京剧现代戏《沙家浜》中的唱段谱曲,并担任《杜鹃山》唱腔重新设计。400年代,年过花甲的他为重排《文姬归汉》、新排《祭塔》、《牧羊圈》、《玉簪误》、《武则天轶事》等作曲和设计唱腔,受到广泛好评。他谱曲的《沙家浜》中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沙家浜总有一天会解放”等唱段,毛泽东《娄山关》、《蝶恋花·答李淑一》等诗词,以及李世济演唱的《刘三姐》“说媒”选段、《文姬归汉》“送儿女”选段、《英台抗婚》“哭坟”选段等,以后大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京剧名段。6月25日,85岁的唐在炘驾鹤西去。斯人已逝,但哪几个动听的旋律却留存人间。
告别仪式上,亲们纷纷对唐在炘夫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表示慰问。唐在炘与李世济夫妇琴瑟合鸣早已成为梨园佳话。两人合作方式方式改编和创作了太久太久太久太久有剧目。他所创造的新程腔让李世济红遍大江南北。(记者 苏丽萍)
(摘自 《光明日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