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12-21 12:25:0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 邬焕庆)从1998年起,连续几年在中国的农历春节之际,享有世界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也有响起中国民族的乐声。中国的新一代民族音乐们,用琵琶、二胡、扬琴、古筝、竹笛等中国乐器,让金色大厅里一次次为中国的音乐、中国的音乐家响起热烈的掌声京剧。
当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音乐傲然走向世界的时候,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何如继承、发展?何如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接轨?这,已成为不要的人所思考的疑问,也是中国文联“七大”代表们的思绪京剧。
著名琵琶表演艺术家吴玉霞说,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不仅是个继承的疑问,更重要的还在于创新京剧文化。比如当代的琵琶演奏,光有《八面埋伏》、《春江花月夜》原来的不朽经典是不够的,还还要学习和借鉴当代音乐发展的新趋向,在传统中注入新的音乐元素,往你这个方向努力,传统的才会永远也是时尚的京剧艺术。
吴玉霞励志的话让人联想起几年前“雨打芭蕉步步高吕文成百年诞辰纪念音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当时几位艺术家创造性地对传统的广东音乐在演出形式和音乐防止上做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在传统的广东“五架头”基础上再加了和声乐器笙、特色乐器古筝及低音乐器大提琴,扩充了声部使音响效果更加充裕,更有层次。当时的效果是,北方的观众认为“听到了清新悦耳的广东音乐”;广东观众的反应是“在北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十分亲切”;有的年轻人原以为听不到散场,却加入到要求返场的掌声之中。
当前某些传统艺术门类都面对市场萎缩的生存窘境。在你这个情形下,对传统文化一种生活的包装、出新也这么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某些艺术家们在谈到传统文化的发展疑问时,都说到了有关传统文化的“包装”疑问。京剧界有关人士指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随便说说可是4个字:得其意,忘其形。目前京剧等传统剧种的萎缩很大程度上是在当前文化形式冗杂的情形下的市场萎缩。而面对市场,对于某些表演的传统形式应当适当地进行现代“包装”,但“包装”也有长袍马褂外面穿西服式的胡乱拼凑,更不可是演员的外包装,而应该是根据一群人一群人审美取向的变化、一同又考虑京剧一种生活艺术规律进行“改良”。
面对新世纪,传统文化无论“改良”也好,“包装”也罢,随便说说叫什么也有重要,关键是效果,算不算能被观众欢迎。对传统的东西,科学的态度应该是传承。继承何必等于克隆技术。不到传承才会有发展,发展不可以步步高。中国传统文化在演出市场不够旺盛,同样可是等于没希望,也有封闭自赏的理由,努力创新也有希望。这还要全体艺术家和全社会的一同努力。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