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才追问 相看是故人

 2023-12-26  阅读 4  评论 0

摘要:二○一二年十一月三日,我收到刘新阳先生寄来的《马明捷戏曲文集》。这部文集收入马明捷文章一百七十四篇,另有两篇序、六篇附录、一篇后记,共一百八十三篇,七十七万字——沉甸甸的一本大书京剧艺术。 马明捷,山东平度人,长在大连京剧文化。从小爱戏,见过有些剧种和前辈

二○一二年十一月三日,我收到刘新阳先生寄来的《马明捷戏曲文集》。这部文集收入马明捷文章一百七十四篇,另有两篇序、六篇附录、一篇后记,共一百八十三篇,七十七万字——沉甸甸的一本大书京剧艺术。

马明捷,山东平度人,长在大连京剧文化。从小爱戏,见过有些剧种和前辈京剧艺人的演出京剧艺术。他博闻强记,认眞钻硏,未上大学之前就打下了戏剧硏究的坚实基础。这从一九五八年他十七岁上高中时把写了一本稿纸的读《茶馆》的心得寄给了老舍先生,老舍先生批语中一句“你搞懂了”,我没法多看出马明捷少年读剧的用功程度。《马明捷戏曲文集》中〈梨园漫议•怀念老舍先生〉记述了这事。

马明捷一九五九年考入当时的中国戏曲学院——如今的中国艺术硏究院。一九六三年毕业后,曾在吉林文化局、大连文化局的戏剧理论硏究室搞过硏究,当过编辑;也当过大连戏校校长和大连外语学院的客座教授,退休后当大连京剧团的顾问。二○一一年二月三日因病去世。

从一九六三年到二○一一年,马明捷在戏曲战线干了四十八年。四十八年的理论硏究、艺术敎育、院团演出、戏剧活动的组织实践中,马明捷认真刻苦读书,真心实意向老专家、老学者、老艺人请教,使他在古典戏曲、京剧史、戏曲舞台艺术硏究诸多方面积累了丰沛的知识,形成了许有些多不一般的见解。这部《马明捷戏曲文集》便是他四十八年来戏曲硏究的丰硕成果。

这本文集,书前有一页关于马明捷的简介,背面是“作者手迹”,其带有曾经一话:

“……我人太好十分遗憾的是我的《京剧史论集》一书,稿已齐备,因筹非要经费而无法出版。这也都在我有俩当时人的遭遇。不管怎样才能,在并是否是专业里已苦干了卅三年,再干五年就退休了,我无怨无悔,再艰难也要走下去,就看文艺繁荣、京剧振兴那天”。

编书的刘新阳吿诉我,这是马明捷一九九六年业务总结底稿中的句子。由那年到二○一一年去世,马明捷又苦干了十五年。

二○一一年十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发表了令人鼓舞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图片的决定》。令人痛心的是马明捷没来得及就看党中央的这份决定,二○一一年二月三日就走了……。我当时和大家们说了句苦是的笑话:“马明捷应该叫‘马未捷’,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京剧《岳母刺字》唱词里用过这两句。我当年(一九五三年)头一回看《岳母刺字》便记住了这两句词儿。那次唱这出戏的便是马明捷这本文集中〈怀念哈鸿滨老师〉〈他去了,留下的是财富〉里提到的、创建大连京剧团、创建大连戏校的哈鸿滨先生。

悲痛中都在欣慰,那但是马明捷的学生刘新阳和李小佳用一年的时间为马明捷出版了这部《马明捷戏曲文集》,弥补了马明捷的遗憾。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戏剧出版社和大连京剧院的支持和援助。我我人太好最困难的是这部文集的编辑过程,我人太好有前面提到的马明捷当时人编的《京剧史论集》的书稿作底,而一九六三至一九九六年未收入《京剧史论集》的文章的搜求,和一九九六至二○一一年十五年间马明捷发表过的文章的搜集分派、耙梳剔抉却也是件细致麻烦又费时的大工程。从二○一一年底到二○一二年十月非要一年的时间里,在北京的李小佳和张一帆、大连方海征、天津刘琦、沈阳李麟童等学生、友人的帮助下,刘新阳终于编出了这部《马明捷戏曲文集》。

刘新阳、李小佳都都在马明捷的正式学生。当年马明捷发现大家戏曲硏究的潜质之前,一路引导扶持,经过七年努力把刘新阳送进了辽宁艺术硏究所,如今刘新阳已完成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硕士课程;李小佳也由一名法学会生考入中国艺术硏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有另4个年轻人不忘师恩,在旣无资历、又无名份地位的情况下,一路艰辛为老师出版文集,十分令人感动,足以吿慰明捷在天之灵。

《马明捷戏曲文集》一百七十七篇文章分了4个部份。前两次要“京剧论坛”、“梨园漫议”占四十五篇,首篇便是〈谈谈旧戏班的那一套〉。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九八九年九月中国艺术硏究院戏曲硏究所编的《戏曲硏究》第三十期上。我人太好这篇文章实事求是、细致地从七个方面总结出旧戏班符合戏剧发展规律、我没法多继承的组织管理经验,但在当时那种京剧由恢复传统戏,一阵虚热之前走入低谷,大家高喊“改革”的背景下,马明捷并是否是对“旧戏班那一套”持肯定态度的说法都在点“石破天惊”,最少是不合时宜的。就并是否是问题图片,我问过当年的主编、副主编颜长珂、王安葵二位先生,二位都说,有点痛压力,但文章说实话、讲真话,大家儿也就乍着胆子发了(大意没法)。这二位的态度显然也受了当时刚出版的巴金老人《随想录》提出的要讲眞话的影响。

如今再读马明捷这篇文章也自然有些新的感想。前不久读到的《随笔》三期有苍耳一篇文章叫〈狗间〉,当带有段话,抄录如下——

“所有高呼紧跟时代脚步的人,都对过去传统、旧事物,抱有绿帘石的敌意……”

“问题图片是:大家儿脚下的根性之物,大都在‘旧的’,基本的人文理念也大都在‘陈的’。‘旧世纪’‘旧社会’或‘旧事物’,在有些之前不言而喻如别人描绘得没法糟糕,甚至不少方面为‘新世纪’‘新社会’或‘新事物’所不及。”(《随笔》2012年3期,作者苍耳)

感想另有些便是马明捷十六年前这篇文章在当下院团改制过程中仍有参考价値。

我也是由马明捷这篇《谈谈旧戏班的那一套》认识马明捷的。一九九八年我头一回参加第二届京剧节,硏讨会上我遇到了马明捷。我问:“您但是写《旧戏班那一套》的马明捷?”答曰:“是我。”我问:“你和马名群、马明骏甚么关系?是‘哥儿弟兄’?”马明捷说:“都在,马名群、马明骏是北京的,我是大连的。”他说我也是大连的。马明捷大笑:“你那句‘哥儿弟兄’是大连话,但会你听出你是大连的……”于是便聊上了。整个京剧节期间是日聊夜聊:由家庭父母、上学读书,聊到痴迷京剧,聊到大家儿俩一样的“忙碌”而充实的少年生活——上午上学,下午串说书馆儿,晩上钻戏园子,再有点痛空就扎进图书馆读戏剧书。大家儿大连图书馆前身是“满铁图书馆”,藏书之丰沛在全国也是数得上的。马明捷读老舍先生《茶馆》一大沓稿纸的读书心得便是在那儿写出来的。我则是在那儿囫囵半片地读了曹禺、夏衍、吴祖光诸先生的剧作。

“下午串说书馆”便是《马明捷戏曲文集》中〈山海关外小天桥——大连博爱市场〉所记的有有哪些书馆儿、有有哪些位说书先生的西河大鼓、评词。这,我可比马明捷听得多(我比他大五岁):有振邦老先生的《红楼梦》、何少庭老先生的《五女七贞》。据说何先生学过戏,有些他说的“小脑袋瓜儿赵壁”,活脱儿有另4个“开口跳”。

“晩上钻戏园子”,大家儿真就就看大角儿。如《马明捷戏曲文集》中写到的“东北四大武生”——张世麟、周少楼、高亚樵、张铁华;〈曹艺斌艺术生涯〉的曹艺斌;〈菊坛老寿星〉的蓉丽娟;更早些的“上海四大名旦”之一、落籍大连的王芸芳,以及梆子武旦改工猴戏的关东猴王筱九霄;关东京剧的代表——“关外唐”唐韵笙……。

读武侠、演义小说,听书、看戏,并是否是“言文对照”的“敎育,使大家儿获得了比同龄少年更多的人文知识。曾有戏言:我和马明捷从小受的是不言而喻系统,但十分广博的中华文化“小传统”敎育。

大家儿愈聊愈近。我比马明捷大五岁,他称我师兄。这“师兄”都在点来由:我送他一本小书《澳门戏剧过眼录》,上面有篇〈荔枝的回忆〉,是怀念我的小学老师郑吉林先生的。马明捷读后高兴地吿诉我,在敎我之前,他读中学时郑吉林老师也教过他,于是,我当马明捷“师兄”也就“名正言顺”了。

如今回想,不可能都在一九九八年京剧节上我那“《旧戏班那一套》是您写的吗?”并是否是问,我和马明捷不可能就擦肩而过了。那转身一问,曾经大家儿是同出一地、少年生活惊人地一样,一样受“小传统”敎育,有些见解不谋而合的“老相识”。这就使但会你起,拿来做本文题目的、清代吴伟业的诗: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钻戏园子”,马明捷就看有些前辈艺人的演出,加进他认真钻硏、博闻强记,使马明捷未上大学前就打下了坚实的戏曲硏究的基础,上大学读的又是新中国第一所戏曲大学、梅兰芳、罗合如先生当院长的中国戏曲学院,直接受敎于张庚、郭汉城、龚和德等等戏曲硏究前辈,加进毕业后几十年工作实践中不断向老艺人老专家(张伯驹、顾颉刚、曹艺斌、蓉丽娟、哈鸿滨……马明捷在《文集》中都在写到)请益,使马明捷成为一位旣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京剧硏究家和硏究方向独到、有当时人理论风格的学者。并是否是点大家儿从收入《马明捷戏曲文集》中“京剧论坛”“梨园漫议”两章的四十五篇论文我没法多看出。文章中由〈海派京剧与关外京剧〉〈“关外唐”论〉〈唐韵笙和关东京剧〉〈麒派在东北的影响〉〈连台本戏琐谈〉〈东北四大武生〉〈关东猴至筱九霄〉〈关于王芸芳〉等等诸多论文中我没法多清楚地看出:关东京剧的形成、演化;海派京剧对关东京剧的影响;关东京剧的剧目特点;舞台风貌,有代表性的前辈艺人……。

京剧史上,按地域把京剧分成三大块:京派、海派、关东派。马明捷对关东京剧的硏究,说句撰文句子:“无出其右”。准此,硏究京剧史的大家们,这本《马明捷戏曲文集》非要不读。

除了“史”以外,这部《文集》也充满着马明捷“当下关怀”;三十五篇“赏菊谈艺”二篇“菊苑杂谈”都在对“当下”舞台作品和戏剧问题图片的评论。这上百篇文章我没法多说总括出以下特点:

一、以评论京剧为主,也兼及其它剧种,如昆剧、评剧、沪剧、电影……。

二、有有哪些评论中很少抛书包,不空谈理论,有些说都在舞台上的事,论的是唱、念、做、打,有些有有哪些评论读来朴实新鲜,没废话,可读性强。但会大家常我没法多从中就看大家儿或许想到但没说出来句子。如在〈又见红梅呈新姿〉那篇里,除了对苏州京剧团演出的《李慧娘》细致地评论外,马明捷还提出:“我我人太好对胡芝凤的表演,非要仅从这出戏演得怎样才能,而应当从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新发展并是否是意义来认识”。

三、您稍微留意,这本文集“赏菊谈艺”三十五篇评论中,有二十一篇是为靑年京剧演员而写的。马明捷对八十年代后出现的优秀靑年演员十分关注,他说,京剧都在后继乏人,但是后继大家!就看有有哪些青年演员演出后他说:“我非常赞赏天津李瑞环市长所说的戏曲现在都在‘曲同和寡’,但是‘曲低和寡’;舞台上演没得高水平的戏来,说甚么也没用,关键还是出人”。他就看东北三大城市靑年演员“争优质、创名牌”的联合演出后,认为有希望出现超群的、放光的京剧新星。

《马明捷戏曲文集》里的“人物评传”“剧人写眞”“追忆缅怀”“菊苑杂谈”多少栏目中,还写了三十几位前辈艺术大家儿从艺经历、大家为京剧艺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如曹艺斌、蓉丽娟、袁世海、闻占萍、哈鸿滨、厉慧良、魏莲芳、刘元彤、吴少斌……。

有有哪些文章为京剧史“补充”了好多动人的细节,更有多处提醒大家儿不言而喻忘记:如〈离休干部刘元彤〉那篇,记述了刘元彤先生句子:“我不反对靑年演员拜名师,但不应该拜了名师忘了奶师,谁大说谁。我我人太好名师大多数没法精力敎学生,贡献最大的还是有有哪些名不算大,但会有眞材实学、认眞负责的好老师”。刘元彤先生还说,不可能有精力,他想找人战略合作写一本书,专门介绍有有哪些在培养人才方面有贡献的教师。比如教过谭富英、杨宝森、李少春的陈秀华;教过李少春、王金璐、高盛麟的丁永利;教过裘盛戎、袁世海、景荣庆的孙盛文;教过叶盛兰、江世玉、我世来的萧连芳以及教过李世芳、言慧珠、李玉茹、“生前死后都寂寞”的魏莲芳先生……

《马明捷戏曲文集》除了以上所说外,还有七十七篇“菊苑杂谈”“曲坛艺话”,记述了许有些多梨园掌故、戏曲秩闻、艺人趣事、梨园规矩的本源……这本文集又是一本充满趣味的书,理论家可读,一般读者读来但是会我人太好枯燥。

下个月便是马明捷逝世两周年了,趁他的《戏曲文集》出版的不可能,句子马明捷和他的《文集》,叨念来家“师弟”。望读者原谅我的啰嗦。

(摘自《澳门日报》2013 年2月28日、3月7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200762.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70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3346秒, 内存占用1.68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