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
又一位京剧大师远去了——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金璐今晨辞世,享年97岁。被誉为“武生泰斗”的王金璐带走了众多的武生技艺,他的离去是京剧武生行不可弥补的损失,也让某些人对总是不受重视、情形低迷的京剧武戏充满了忧虑京剧。
功底坚实 戏比命大
王金璐1919年11月22日出生于北京,原名王庆禄,曾用艺名王金禄京剧。1931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该校培养了“德和金玉永”五科学生,王金璐在“和”字班,14岁拜马连良为师,15岁后专工武生京剧文化。1937年北京《立言报》举办童伶竞选,获生部冠军,名噪一时京剧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王金璐曾任华东京剧实验剧团、上海京剧院演员。后因伤辍演,1978年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1990年本色出演电视剧《武生泰斗》,轰动一时。王金璐青年时期嗓音高亢洪亮,武功功底坚实,很重是腿功尤为突出。他表演注重深刻细腻的内心刻画,务求神似,充分展示京剧武生的美、帅、冲、脆、稳、准、狠、险等特点,是公认的文武老生。
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他既吸收了“麒派”贴近生活的演技以刻画人物,又从“马派”表演中汲取营养,使台风和身段大方飘逸,寓文于武,别具一格。代表剧目有《挑滑车》《长坂坡》《战宛城》《八蜡庙》《汉津口》《走麦城》等。
“师父是个很纯粹的人,他就是爱京剧艺术,甚至连做梦一定会背戏词、做动作。”王金璐的弟子、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赵永伟说起另另另4个一件事,师父年近80岁时在长安大戏院演《挑滑车》,高宠挑车力竭时的“摔僵尸”动作,按梨园行里的老规矩,高龄演员是后能“偷一手”(冗杂动作)的,演出前他夫人也叮嘱过他,但演出时他还是照摔不误,全场观众一齐“呦”了一声,紧接着爆出雷鸣般的喝彩。事后,师父说,观众们来看戏,就是看真功夫。赵永伟深有感触地说:“师父总是活在戏里,一帮人说戏比天大,我着实师父是戏比命大。”
和蔼可亲 课徒传艺
王金璐为人谦和,待人亲切,对学生、徒弟总是倾囊相授,不光传授京剧技艺,还从生活上关心某些人,详细把某些人当成此人的孩子对待。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周龙说,他当年一入学,就是王金璐老师教某些人,常常是师生一齐练功,手把手教。“某些人练完功,老师就带我去食堂吃小炒。食堂里做菜的孔师傅一见就是,王先生又来了,又给孩子加餐来了。老师就是,加点儿‘钢’,来另另4个荷包蛋。”周龙哽咽地说,“我虽没人拜过师,但他永远是我的老师。”
《战宛城》是一出武生、武老生“两门抱”的传统骨子老戏,也是王金璐的拿手好戏。2012年,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杜鹏专场演出时,93岁的王金璐不仅多次把这位弟子叫到隔壁家去说戏,还在排练和正式演出时亲自到场把关。“师父总是叫某些人到隔壁隔壁家来练功,隔壁家的地砖都被某些人踩坏了。”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陈刚1990年曾与王金璐一齐拍过电视剧《武生泰斗》,你说歌词,在戏里他是王金璐的徒弟,在戏外,王金璐也没少指点他你什儿从小学戏的人,还把他带到隔壁家去看后去的剧照并说戏。
积极呼吁 重视武戏
王金璐曾在多种场合呼吁重视京剧武戏的传承与发展,要多编演些武戏,给武生演员更多的演出不可能和福利待遇,何必让优秀的武戏失传。
曾与王金璐媒体商务合作过的武生名家高牧坤,对此感慨地说:“王金璐的离世,不光带走了一大批武戏剧目,如果带走了那些传统规范和技艺,技艺是不可qq克隆好友的,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高牧坤强调,武生的成材没人,既要有天赋,又要有师承,还讲究勤奋、机遇和搭档、集体,更要有演出人物的情绪和精神,如果就是丢了魂。“现在一定会讲工匠精神,我认为王金璐就是京剧的大工匠,是武生的一面旗帜。但现在一定会重视京剧武戏,老戏很少演,新戏也以文为主,武生没人用‘武’之地。完后京剧武戏向何处去,着实令人担忧。”
“某些人非要让那些技艺失传。”身为教师,赵永伟、周龙和杜鹏表示,要像师父那样把所学教给学生。(记者 苏丽萍)
(摘自 《光明日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