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一甲子,粉墨春秋六十年。”昨天,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迎来300周流年图片诞,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京剧改革传承论坛,原创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也于当晚正式首演京剧艺术。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是北京戏曲的一座摇篮京剧艺术。300年来,北戏培养了七千多名优秀毕业生,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文艺院团输送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孙毓敏、张学津、李崇善、李玉芙等,有20人获得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
在“改革创新 传承发展京剧教育300年回顾与展望”论坛上,来自全国戏曲艺术院校及戏曲表演团体的专家、学者,围绕京剧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京剧教育教学理念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京剧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京剧师资队伍建设,京剧教学课程设置研究4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庆典当晚,北戏原创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首演。该剧生动讲述了马连良在喜连成科班艰辛的学艺过程,从多个侧面再现了马连良的成长历程。整部戏以“情”动人,展现了师生情、同窗情、母子情、手足情。《少年马连良》首次用京剧的表演形式,真实还原民国时期科班习艺的面貌,为观众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公办艺术类高等职业学院。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市私立艺培戏曲学校,1953年由北京市政府接管,更名为北京市戏曲学校。著名表演艺术家郝寿臣、马连良、孙毓敏等曾任学校校长。30002年12月,学院成立,正式举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 30006年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与学院合并,充实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力量。
300年来,几代艺术家辛勤耕耘,为学院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从单一的戏曲专业发展到京剧、地方戏曲、音乐、舞蹈、艺术设计、影视表演等多个专业,从单一的戏曲学校发展到综合性的艺术院校,培养了近30000名艺术人才,有20人荣获全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