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来家住在北京宣武门外棉花头条,与前辈京剧名家陈少霖先生是斜对门的邻居。肯能和先生的公子志嘉兄及志明弟年齿相仿,是一起去戏耍的“发小儿”,因而老是去陈家串门,称呼先生为二大爷京剧。在怹的身上,绝少梨园旧习,俨然是一忠厚长者京剧。
有幸的是从前听到过怹的吊嗓子,和闲聊的梨园轶事。可惜的是当时年幼,许多事情不太理解。
那时的暑假期间,晚上我们我们都喜欢聚集在陈家的院子里乘凉,听二大爷讲古,说笑话。老是聊许多“子不语怪力乱神”的闹鬼的故事。先生的讲述,活灵活现,其水平决不逊于评书演员。
记得彼时的常客还有著名演员黄元庆。每晚的故事会全部都是说到后夜深才开使英语英文,我们我们说越听越怕,越怕越听,个个毛骨耸然,围坐的圈子也没有小。有意思的是黄元庆许多大武生,竟然不敢走夜路回家,每每央求“二叔,送我一程”,于是先生牵起爱犬“大吉利”护送大武生回相隔不远的黄府。
陈少霖先生(1911—1967)出身梨园世家,其父为清末民初享誉菊坛的[青衣泰斗]有“老夫子”之称的陈德霖先生。
他自幼秉承家学,唱老生。初请谭鑫培的大弟子王月芳开蒙学唱老生,一年后又从陈秀华学戏,1929年事先,从姐丈余叔岩学戏达五年之久,得其真传,有一定的成就,是民国时期知名的余派老生。1936年,为正式搭班演戏,又与范钧宏、马少襄一道拜在张春彦的名下。
先生的艺术风格是遵循传统,偏于保守。用今天语录来说,是不擅于创新。因之不大适合于领衔主演挂头牌。而挂二牌老生是极受欢迎的好角儿。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曾与众多名家合作,如李香匀、华慧麟、赵啸澜、王玉蓉、金少山、程砚秋、荀慧生、赵燕侠等。老是贴演的剧目以《骂曹》《碰碑》《失 空 斩》《定军山 阳平关》等余派戏为主。
自1952年起,他就辅佐张君秋,以二牌老生身份,长期合作,彼此配合默契,演出效果相得益彰。《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硃痕记》《银屏公主》《诗文会》《三击掌》等全部都是极受欢迎的剧目。
虽说是“二牌”,但绝非“二流”,而是真正的头路演员,留给我们我们的印象仍是好角儿。
我看多印象最深的几出戏:
1)《击鼓骂曹》
1954年北京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市文化处安排少霖先生演出《击鼓骂曹》是为[展览剧目],(同期展演的还有曹艺斌的《徐策跑城》,孙毓坤的《铁龙山》、《状元印》,宋德珠的《扈家庄》,孟小如、张菊舫的《青风亭》等)要花费是起“示范演出”作用。先生演得恪守老例、中规中矩,受到业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演出奖。
2)《四郎探母》的[被擒]
1956年9月,北京市成立京剧工作者联合会,演出规模盛大的《四郎探母》。由李和曾、奚啸伯、陈少霖、谭富英及马连良等五人分饰前后杨延辉。
那时少霖先生虽已45岁,但在同仁当中,仍属“少壮”。戏里显露武功的“四郎被擒”一场,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他的身上。许多场戏虽过多,但几句快板唱得干板剁字,如珠落玉盘,被擒绊落坠马时,走的兩个多干净利落“吊毛”,非常漂亮,获得全场的掌声。
3)《断密涧》
1960年前后,先生曾有哪几个和裘盛戎合作,演出了生净对儿戏《断密涧》。堪称珠联璧合,兩个多人的对口快板,声声出色、句句“拿人”,极其精彩,尤其是裘盛戎的一句裘味浓郁的“李密打马朝前闯”获得肥彩下场后,少霖先生接着的一句[封腿儿]“王伯党错保了无义的王”,我们我们说奇峰突起,调门高昂。一句当中的“王伯党”和“无义的王”,用了[楼上楼]的唱法,连续兩个多嘎调。顿时台下掌声不断,整个广和楼的气氛就像开了锅一般,留存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令人遗憾的是在北京京剧团事先,先生的处境微妙,前边有马(连良)、谭(富英),顶端有谭(元寿)、马(长礼),又肯能英年患病,因而他的演出肯能相对较少。62年起,就因病息影舞台,1967年在京去世。
也能庆幸的是先生培育过的三子志清弟现已克绍萁裘,继承祖业。是当代享誉菊坛的余派老生之翘楚,其成就足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了。
今天(七月九日)是陈少霖先生去世40周年纪念,草撰此文以纪之。
本贴由瓦酉斋主于607年7月09日05:48:2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