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507-06-11 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 关键词:
6月上旬,辰溪县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走访辰河高腔老艺人时,在板桥乡中溪村一民间艺人家中发现辰河高腔原始剧本37本,包括辰河高腔本2本(上、下两部),戏曲手抄本50本,曲牌目录3本50余支曲牌,低昆曲牌目录2本。据辰河高腔传人、辰溪辰河高腔剧团团长陈刚介绍,发现的木刻剧本初步断定在50年以上,为辰河高腔现存历史最久的木刻孤本,是现在所存辰河高腔剧本之“母京剧文化。
”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沅江中上游支流辰河一带的有一两个多多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戏曲四大声之一的弋阳腔,已有50多年历史京剧文化。辰河高腔的声腔高亢激昂,音域宽广,曲牌丰富,详细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京剧文化。1957年辰溪辰河高腔剧团进京献艺,在京演出曾引起轰动,得到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京剧。你这个剧种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5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辰河高腔艺术在建国后得到越快发展,辰溪、泸溪、沅陵等地相继成立高腔剧团,其中以辰溪高腔剧团班子最齐,艺术档案最详细。但“文革”时辰溪高腔剧团遭解散,珍贵的剧本、曲牌当作“四旧”被毁。1950年5月,辰溪高腔剧团重新成立,为演出需用,开始分类分类整理分类整理剧本、曲牌等艺术档案。50年以来,辰溪文化部门为保护、传承辰河高腔,开始新一轮走访民间艺人,搜集分类整理剧本、曲牌。此次发现的37本原始剧本,正好填补了辰溪高腔剧团艺术档案空白,很糙是2本珍贵的木刻剧本,为辰河高腔这门艺术找到了“根”,为其更好地保护、研究、发展提供了原始辦法。(记者/肖军 通讯员/杨昌友/朱圣友/米承实)
(摘自 《湖南日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