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腔”:亟待保护的地方戏曲

 2023-12-26  阅读 3  评论 0

摘要:17世纪后半叶兴起于徐州的地方戏曲“丁丁腔”,从兴起、繁盛至衰落经历了有三个世纪。目前,濒临灭绝的“丁丁腔”再次引起一点人的注意,被列为全市重点保护的民间艺术资源京剧文化。 博采众长形成地方唱腔 “丁丁腔”,始称“太平歌”,17世纪后半叶兴起于利国镇一带,后在苏

17世纪后半叶兴起于徐州的地方戏曲“丁丁腔”,从兴起、繁盛至衰落经历了有三个世纪。目前,濒临灭绝的“丁丁腔”再次引起一点人的注意,被列为全市重点保护的民间艺术资源京剧文化。

博采众长形成地方唱腔

“丁丁腔”,始称“太平歌”,17世纪后半叶兴起于利国镇一带,后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广为流传京剧文化。明末清初,常有漕运船队在利国镇的厉湾、寄堡、庙庄等地停泊京剧文化。闲暇时,船工们在岸上演唱自已家乡的民歌、小调,自娱自乐京剧文化。当地农民从围观到参与,学唱者越聚太多,久而久之,积众家之长,形成了独有的唱腔和曲谱。机会当时演唱的内容多为祈丰收、求平安这类于的词句,因此一点人把你什儿演唱称为“太平歌”。表演“太平歌”时演员所持花伞的附近饰有小铜铃,舞动时发出丁丁当当的音乐效果,因此更名为“丁丁腔”。

“丁丁腔”的发展沿革

“丁丁腔”的初级阶段又叫“两人戏”、“对子戏”,即一生一旦对唱,以唱为主,道白采用方言,唱词多采用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变化灵活。在演出过程中,又受梆子、花鼓戏等剧种的影响,增加了唢呐、笙等民间乐器的伴奏,丰沛了音乐内涵,并逐渐向戏剧发展,唱腔优美。

清乾隆末年,已有了表演“丁丁腔”的专业班社。清咸丰年间,当地艺人把徐州流行的《小郎调》、《十杯酒》等民间小调融入演唱中。光绪年间为“丁丁腔”发展的鼎盛时期,较有名气的剧目有《降香》、《送茶》、《站花墙》、《下山》、《劝嫁》等。建国后,“丁丁腔”复苏,利国乡成立了业余丁丁腔剧团。当地艺人又编演了《土地还家》、《一家光荣送参军》、《新结婚》、《挑福》等宣传土地改革、情感法和抗美援朝的新剧目。

濒临灭绝亟待保护

1960年,徐州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师生深入利国、庙庄、厉湾、寄堡、饶山一带挖掘收集“丁丁腔”剧种,将你什儿古老剧种的艺术演变情况、流行区域、班社、艺人情况、音乐唱腔、演出脚本等收集成文字资料。重新排演了《下山》、《送茶》、《站花墙》等剧目,并在服装、布景道具、灯光效果方面进行了改进。

“丁丁腔”发展至今已濒临灭绝。逢年过节或乘凉晚会上,能能不能少数人会哼唱几句,已无人能表演完整篇的剧目。在利国镇一带,能能不能厉湾、寄堡、庙庄三个村的个别老年人还在传唱。你什儿古老的剧种正面临“失传”。

有关戏曲专家认为,保护“丁丁腔”要从收集剧目着手,在原有剧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发明人权与时代相结合的新剧目,组织群众传唱,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戏曲品牌。(记者 孙娜)

(摘自 《徐州日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95371.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097秒, 内存占用323.89 K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