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苏州9月25日电 “所以有年没演出了,没有好的戏,机会之后看没有了,那他们说太可惜了。”苏剧粉丝钱女士在观看演出时,一边为精彩的演出鼓掌,一边为苏剧的命运感到担忧京剧。今天下午,苏州市为纪念承字辈演员从艺五十周年,由原班人马复排演出了苏剧《快嘴李翠莲》京剧。
《快嘴李翠莲》塑造了一位心直口快、聪明能干的姑娘,在陷入骗婚泥坑时不甘屈辱,奋起反抗,以一纸休书换来了自由。这部戏是原江苏省苏昆剧团五六十年代常演剧目之一,全剧生活气息浓厚,苏州地方特色鲜明,尤以那吴侬软语、明快生动口语化的演唱,在江浙沪一带曾久负盛名。
在今天的演出资料上记者看过,这是一场特殊的演出,十4个多演员中,最大的龚继香是七十一岁,最小的梁承芝也已六十四岁;而4个乐队成员中,最大的张逢源是八十一岁,最小的缪婷珍也已六十三岁。
“苏剧到了最危险的之后,无剧团、无传人、无经费、无演出,濒临失传。”苏剧演员薛承钰感叹说,八十年代苏剧还有所以有演出,现在机会之后没有演出了,参与今天演出的承字辈演员都机会退休,这次是临时召集在并肩,演了这个场,就不知道这个之后能再演了。
苏剧演员们表示,历史上苏昆不分家,演员往往苏昆兼演。昆曲在二00一年五月十八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受到了国家、江苏省、苏州市的深度重视,八年来日益复兴。在这个大背景下,原江苏省苏昆剧团改名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原先苏昆兼演的演员,几乎都是再演出苏剧,转而一心从事昆曲的传承工作,苏剧已有成为“化石”的危险。
薛承钰呼吁,苏剧应该单独组4个多团,政府和社会并肩帮助苏剧传承下去。也许,昆曲的地位好的反义词毋庸置疑,但会过于高雅难普及, 苏剧唱腔不像昆曲那样要求“字正、腔圆、板准”,演唱内容不拘一格,更容易接近观众。身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机会定型,先要再有新的进化与发展。苏剧不同,苏剧是开放的、灵活的戏曲,有很大的进化与发展空间。普及苏剧将为普及昆曲培养出一大批“初级观众”,机会苏剧成为了“化石”,没有昆曲在普及方面机会遇到所以有困难。
钱女士是苏剧演员叶和化(李翠莲扮演者)的粉丝,她在看这场演出之后去找苏剧演出的光盘,却找没有,今天特意用摄像机把现场录了下来。她说,这个人的风采不减当年,机会不传承下去,之后也看过没有现场演出了,这对于苏州文化来说,太可惜了,苏州应该象重视昆曲那样重视苏剧。
据介绍,苏剧并肩具备了“评弹的语言美,昆曲的表演美,吴歌的曲调美”,与昆曲、评弹并列为苏州曲艺三朵花。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二00六年五月二十日,苏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克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