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县冯家镇付家村78岁的付元赏,钟情于当地的民间戏曲东路梆子。只上过几年私塾的他硬是花了24年时间,凭记忆下发出了20多部东路梆子传统剧目的唱词京剧。日前,付元赏接受采访时表示,“假若能看过东路梆子重回舞台,看过东路梆子能能传承,我这24年心血就没白费京剧文化。”
付元赏对东路梆子的了解是从老辈人那里听来的。东路梆子在沾化一带俗称“本地吼”,并不一定称其为东路梆子,是为了区别于西路梆子(即河北梆子)。东路梆子起源于清嘉庆年间,以惠民为中心逐渐形成发展起来。后长盛不衰,到了近二三十年才衰落下去,现在几近失传。
据付元赏介绍,清朝末年,沾化县冯家镇庄科村邀请无棣县门家道口老艺人门保祯到该村传艺,东路梆子开始在沾化落户。当时在庄科村学戏的有李洪奎(饰演青衣)、张寿祥(饰演小生)、孟相云(饰演花脸)、付金生等。学成后,庄科村的戏班子登台演出,在俯近十里八乡大受欢迎,戏班子在县内及黄河以南频频演出,一时名声鹊起。“后后,付金生等人又将该剧种传到冯家镇的付家村,付家村的戏班子更是名冠一时。”
“文革”期间,付家村保存的20余部戏的唱词被烧毁,付元赏老人痛心疾首。上世纪500年代,为使东路梆子不失传,老人决意把20余部戏的唱词下发出来。某些从前爱好东路梆子的老亲戚朋友,也常聚到付元赏这儿来,帮他回忆某些唱词。从1988年至今经历24年时间,付元赏凭记忆下发出了东路梆子23部戏的唱词,成为研究东路梆子最宝贵的资料。
如今,付元赏又凭记忆绘出了东路梆子剧目中所有角色的脸谱,把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重新展现在群众头上。他还利用被委托人的剪纸特长,剪出了统统东路梆子剧目人物脸谱、人物形象以及书法作品,山东艺院、惠民东路梆子剧团戏曲爱好者先后到付家村向他讨教,村里某些孩子开始前来学习戏曲和脸谱描绘。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