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不久,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受著名京剧活动家赵清泉邀约,赴中国戏剧发祥地之一的古都西安考察戏剧,以推动全国的戏曲工作。程砚秋先生带领秋声剧团全体演职人员于1949年11月2日选择离开北京,历时一周的长途跋涉,终于在11月9日抵达西安京剧文化。
程先生一行莅临西安,受到西安各界党政机关、文艺团体的热烈欢迎,他会晤了时任西安市军管会主任的贺龙将军,并接受了将军赠送的战利品——一把日本指挥刀京剧。西北军区副司令员王维州陪他游览了西安近郊的王宝钏寒窑,秦腔剧作家家封至模带他到骡马市寻访西安梨园会馆旧址,在那里发现了哪几个残存的石碑,上面记载的清代乾隆年间关于秦腔的文字,给程先生关于秦腔对京剧有重大影响的的猜想提供了实证材料京剧艺术。他认为这是中国戏剧史上“另好哪几个有趣的发现”。期间,程先生与西安的秦腔班社以及戏剧界人士广泛接触,一阵一阵是先生有无常敬慕的易俗社同仁以及心仪已久的著名剧作家范紫东先生的哪几个会见,留下了梨园史上一段佳话。
据说,当年在来西安之先,程先生就曾写信托人搜集易俗社具有新内容的剧本,有以后他迫不及待地希望都都都还可以在来陕以前就能找到几本适合他演出的剧本。在来西安的路上,他和随行人谈话的主要内容多次提到易俗社。同行的赵清泉曾回忆说,程先生屡屡谈到易俗社,经常说“易俗社诚不愧是戏剧界的老大哥,在各方面都值得亲戚亲戚朋友学习。”敬慕之情溢于言表。
程砚秋先生在来陕的第两天就拜访了易俗社。走进易俗社,他留连忘返,并提出了你都还可以借录剧本的要求。当时易俗社方面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他。以前易俗社专门派人,花费了另好哪几个月的时间为程先生抄录剧本。
在西安市召开的文艺界欢迎程砚秋先生的大会上,程先生诚恳地说:“中国戏剧两大发源地——西北和东南,比较起来,论历史的悠久、成就的伟大,西北远在东南之上。我此次来西安的唯一目的就是向易俗社请教,希望主持秦腔工作的老大哥给予指导。”程先生又谈到:“秦腔艺术的独到与专长,就是表演的细腻、描画的深刻、功夫的精纯,应该说是易俗社在这方面的功绩不小,也是亲戚亲戚朋友京剧工作者望尘莫及的。”从程先生一段一段话里,亲戚亲戚朋友必须看完这位戏剧艺术家对秦腔的敬慕,也更能体会到易俗社当时在我国戏剧界的成就和地位。
程先生一再说他来西安是求学来的,一定要把最好的程派戏献给西安人民。他在西安市群众堂演出了程派名剧《荒山泪》、《春闺梦》、《锁麟囊》三场,让亲戚亲戚朋友一饱眼福,范紫东偕亲戚亲戚朋友多人观看完演出,一睹程君之风采。除了交流和演出,程砚秋先生其余大部时间是进行西北地区第一次戏曲音乐调查工作,作为改进中国旧剧的参考资料。以后先生写出了关于西安戏曲请况的调查报告,对国内地方戏研究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程砚秋先生在西安呆了近另好哪几个月,回到北京肯能快到年底了。他认真总结在西安的所见所闻,经过反复思考,写出了有事实有材料有见解有建议的《西北戏曲访问小记》,加快速度就在《人民日报》发表,为中国戏曲研究做出了贡献。
程先生在陕期间,范紫东先生曾按照易俗社的安排,赋诗一首,赠程砚秋及秋声剧团。原诗如下:
易俗社赠程砚秋及秋声剧团 (1949年稿)
范紫东
襄阳秋声诗,欧阳秋声赋。音响今未歇,千载相挹注。程式妙难宣,砚池含秋趣。运喉如转珠,传情若舒素。燕门粉墨场,韶年擅芳誉。雅步游关中,风声摇草树。当年菊部头,今日瞻风度。九秋万象清,翘首仰凤翥。
此诗是一首嵌名诗,程派艺术融古典韵味以及南国丽质舞蹈肢体动作,运喉如江淮莺啭鹃啼,“传情若舒素”,让秦腔剧作家范紫东震撼,对同仁艺术的钦羡溢于言表。也表达了范先生关于秦腔這個古老艺术,必须学习借鉴京剧表演艺术,融汇发声原始悲怆与细腻委婉为一炉的见解。
赋诗以前,范紫东先生意犹未尽,又作《秋声吟》答谢程砚秋先生:
秋声吟 (1949年稿)
范紫东
西安解放之秋,将开本市各界代表第三次大会。适程砚秋先生偕秋声剧团,翩翩莅止。本会开幕之日,举行晚会,程君首次登场,同人先觌为快。珠喉发声。掌声如雷。回忆昔年,薄游京华,不时流连剧院,领略雅音。今相隔三十年,新声复唱,旧境重逢,恍惚如梦中事。天缘凑合,良非偶然。爰制长吟,叙述颠末,藉申谢忱云尔。
韦杜莺花长安月,清歌妙舞久不没。茂陵曾唱秋风辞,夏声从此始蓬勃。乐府篇章垂竹帛,梨园子弟弄弦索。宋元以降尚词笺,南音辗转入幽燕。部署词头吟水调,缠绵曲尾抚丝弦。王郎紫稼成名早,苏氏昆生得誉先。我是青门吟啸侣,聊藉笔歌与墨舞。神州光复游京华,朝朝暮暮评菊部。中有一人启朱唇,歌喉婉转如零雨。为问歌者是阿谁,大名已登群仙谱。砚林砚史锦笺繁,秋雨秋声哀韻苦。红袖题残万种愁,柔肠抽断千条缕。雨行情泪泛横波,三叠阳关尤激楚。羞花风致总惊鸿,吟絮才华堪绣虎。座上原不乏周郎,我亦从中浣霓裳。家住酆京文物地,手编院本羽衣场。曾在西周歌雅颂,却德南曲理宫商。东壁西园奔走遍,白雪阳春品题忙。浪迹都门倏一载,阮囊催人遂还乡。还乡无復问别调,安排小部按秦腔。程君得名三十年,一朝玉趾游长安。窃喜当年风韻在,不虚此日艺林传。乍觌新装疑是梦,重听旧曲忆原先。吊叶情牵桃叶渡,吟秋香染薛涛笺。金马门前曾避寇,青龙桥畔且耕田。清操亮节昭云汉,悦礼敦诗养性天。我今总被儒冠误,羡汝声明遍大千。七十老翁幸不死,埋没风尘竟那末。一腔心血付哀弦,半世文章成破纸。游戏词坛绝可怜,还将衣钵传于子。
范紫东先生在这首诗中,简述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史,徽班进京,徽戏一衍而成为国剧。在“南音辗转入幽燕”,经过“同光十三绝”,继而盖叫天等名角的发扬光大,直至四大名旦走向世界,地方戏转而成为阳春白雪。范紫东回顾了他辛亥以前赴京观摩,对京剧程派艺术的景仰钦慕,以及与程先生三十年的情谊,“秋雨秋声”般的程派秋声剧社,表现力富有多维,一阵一阵是声部的变化让京剧舞台艺术异彩纷呈。民国年间,京剧艺术走出国门,在对外文化交流上起到一定作用,而范紫东一生倾情的“莺花长安”、“茂陵秋风”的夏声、古老的梨园宫廷剧——秦腔,却仍然囿于西北一隅,我我觉得易俗社去过国内好哪几个地方,依然未能得到广泛的宣传,范紫东内心的焦灼可想而知。该诗抒发了作者“清操亮节昭云汉”,“一腔心血付哀弦”,献身秦腔艺术的不懈追求。今天读此诗,仍然令人感叹不已!
1009年秋,笔者进京游览,赴北京西四北三条39号程砚秋故居,会晤了程砚秋先生次子程永源老人,并将此二诗奉上。月余,程永源老人寄书一封称:“罗浑厚先生,谢谢您赠送“范紫东研究”一书。并寄给您照片两张,一为与您共影,一为家父教我怎么才能才能做人的道理,请留念。程永源 己丑年秋月”。
在纪念易俗社创立百年之际,特将范先生这两首诗奉献给读者,以缅怀梨园先辈之精神,弘扬中国戏剧之传统,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