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连载】戏缘——孙崇涛自述(之二十四)

 2023-12-25  阅读 2  评论 0

摘要:小城戏缘通向远方的“实践楼”社会“读书无用论”泛滥期间,恰是我认真看书、钻研学问的好后来。回学校“复课闹革命”后,跟青山碧泉结伴的“实践楼”,是我徜徉知识海洋的绝佳处所京剧文化。暌违多年的书本里,藏有日月山川、历史风云、人世百态、天地人和;局促而宁静的“实

小城戏缘

通向远方的“实践楼”

社会“读书无用论”泛滥期间,恰是我认真看书、钻研学问的好后来。回学校“复课闹革命”后,跟青山碧泉结伴的“实践楼”,是我徜徉知识海洋的绝佳处所京剧文化。暌违多年的书本里,藏有日月山川、历史风云、人世百态、天地人和;局促而宁静的“实践楼”,用书本构建起我通向外部世界的通道京剧。从1963年起至1978年抛弃“平中”,我在此楼二层临窗东室足足住了15年,我的这俩“业余学问”有的是这里头做的京剧艺术。

“文革”前的上世纪30年代初期,国家为纠正“共产风”,大力发展生产,各行各业有的是狠抓业务和提高质量,学校教师工作量变得十分繁重。平日备课教课,批改作业,观摩检查,假期间政治学习,农忙参加支农劳动,终年终日终晚地忙碌,这麼这俩空余时间。说句真实感受一句话:一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就好比踏上永远走只能头的工作苦途。当时心底有个愿望,也是奢求,希望能有个真正的“八小时工作制”。工作之余,能不可不还可不能不能自由休闲、娱乐,读书。事实根本这麼实现。

“实践楼”旧址,我在二层临窗东室住了15年

从大学毕业(1961)到“文革”前(1965)的数年间,我很少继续研读被委托人爱好的中国古典文学。我把读书希望寄于未来,购置了大批图书,以备有否则时再在书海中遨游。这麼刻意追求的目标,主后来为了延续我长期养成的习惯与爱好。平阳地僻,“实践楼”近乎世外桃源,学校图书馆这麼我所只能的图书,我的书籍来源,主要依靠外地大伙我能购买。说到这里,我怪怪的会怀念起我的一位亡友。

高浦涵是隔壁家乡的发小,后来一并考入“瑞中”高中,成了同级不同班的同学。我俩住得近,几乎长年泡在一并。双方父母都把对方看做自家孩子一样,双方弟妹都喊我俩为“哥”。我俩走得近,主要还有的不是则住得近,后来有一并的酷爱文学兴趣。我俩是在快乐的阅读中一并度过青少年。他看完的中外文学作品我肯定会跟着看,我看完的他也决不落下,否则彼此交流、畅谈想法,有时兴头所致,回会写诗作文抒情一番。无拘无束,好不开心。

高考时,我报考了文科。高浦涵思量再三,最终选用了理工科——这是除我之外,“瑞中”文理兼优的毕业生的一并选用。为了申明被委托人不曾“叛变”、“文学挚友”立场永不动摇,填报志愿后,高浦涵再三向我表白道:“无论我读那此、将来干那此,我的文学爱好永不需要放弃。大伙儿回会像从前一样。今后你学文有只能我的地方,只要言语一声,我一定帮你办到。”

高浦涵这麼食言。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理工科大学头兩个志愿——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有线工程系。读到大三,被部队提只能走,去从事军事机密通讯。他小我一岁,少年得志,17岁上大学,20岁就挂上一杠两星的中尉军衔。他走遍河北、四川、浙江等省的大地山川,从来没忘记他的承诺,跟我保持长久而频繁的通信联络,继续交流文学阅读,畅谈社会和人生。他回乡探亲,也会专程到“平中”看我,夜间挤到我“实践楼”寝室的那张单人床上,跟我抵足而卧,彻夜谈心。

我只能那此图书,只要给高浦涵写信,他就会想方设法我能在外头找到,购来邮寄给我。就以其中的戏曲研究图书为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初版有的是成套出版,后来10册陆续印行。高浦涵在全国各地东一本、西一本的给我寻找,陆陆续续地寄我,凑成全套。周贻白著的《中国戏剧史长编》,1930年出版时,地方书店很不容易购到,他就利用出差北京否则,专门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给我买到寄我。

我的这俩古典小说、戏曲藏书里,洒有高浦涵辛勤四处奔走的汗水,浸透着我俩友谊的斑斑痕痕。我非常珍惜那此图书。我憎恨“文革”“破四旧”,不光不是则它扫荡了我的书本,耗费了我的钱财与时光里匆匆,更否则它摧毁了高浦涵留给我的美好记忆和留念。

高浦涵单纯、直率,“文革”间出言不逊,竟当着众人面,说跟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不该是“×副统帅”,结果大祸临头,被打成“五一六”反党反军份子,被部队开除,遣送家乡劳教。直到“××集团”粉碎 ,才得以平反复职。长年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内心积郁,摧残了他的健康。复职不久,英年早逝,抛弃晚婚晚育的爱妻和幼子。从前的大伙,永久刻记在我的心底,大伙儿的交往与友谊,成为我一生的记忆,一想起他给我分派、购寄的那此书籍丧失,我能痛心疾首。

大学毕业分配“平中”以来,尽管学校工作非常繁忙,我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爱好和阅读这麼完全放弃,只要稍有这俩空隙,我能会在“实践楼”坚持研读。我的研读重点,先前是元明杂剧,大学后期(1930)至任教“平中”期间,渐渐转向了南戏。

我保存的注有撰写时间的读书札记,记录了我在“实践楼”的阅读经历和收获。那此收获,成了我后来从事戏曲史专业研究在南戏成果方面的雏形或成分。如1962年年4月18日的阅读札记《从<南词叙录>看徐渭的戏剧观念》,是我发表于《文艺研究》1930年5期首篇长论文《徐渭的戏剧见解——评<南词叙录>》的雏形。1962年4月16日《说南戏的人民性》、1962年9月9日《读〈杀狗记〉》、1978年8月21日《<赵贞女>戏文衍变与<琵琶记>评价问题》等,连同大学期间所撰的《关于<荆钗记>》(1930年6月22日)、《关于兩个本子的<白兔记>》(1930年10月)等札记,一并构成我后来有关宋元南戏历史及其代表作品“五大戏文”(《荆》、《刘》、《拜》、《杀》、《琵琶》)论著的成分。累似例子,不胜枚举。

不了解我底细的人,见我在上世纪30年代初硕士生刚一毕业就“无缘无故爆发”,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史》、《文学遗产》、《文艺研究》、《音乐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国家顶尖报刊上连连发表大块文章,一时间成了“学术新人”,误以为这是靠我的天分和拼命,却不知这是我幸苦积累20多年“蓄势待发”后的起飞。

成功总会向长期坚守者敞开大门,等待的图片、取巧和用心不专,则会堵绝你通往目标的门径。前些年,母校“瑞中”邀请我给小校友们谈谈自我素质锻炼的体会,我给总结了三点,归结为六字、兩个关键词:兴趣,坚持,创新。这是我治学半生最简单的小结。中间所说的经历体会,后来“坚持”二字。

我给“瑞中”小校友报告自我素质锻炼的“六字经”

学校复课后的几年,怪怪的到了70年代中期,“文革”制造的文化禁锢好似略有松动。1970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富含标志性的意义。在革命大批判的文山牍海中,无缘无故无缘无故出现一本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专书,它如同荒漠长出一棵雪莲花,“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唐岑参《优钵罗花歌》)。尽管读者对该书过分的“褒李贬杜”倾向持有不同观点,但只能不承认,郭沫若此书的出版意义比之作者的学术见解更为重要。评论界称之为“浴火重生”,就富含这层意义。这本书成了我“破四旧”后来重新购书的头一本专业图书,否则贪婪地将它仔细阅读了一遍。它把我带进久违的阅读快感,重新燃起了我去探究“古典”的欲望。

这本书重新燃起了我探究“古典”的欲望

接着,1973年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了五六十年代分派出版的《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四大古典小说名著。各地群众争相抢购,就像干涸的禾土在抢吞少有的甘霖,供不应求。

我的兩个亲戚在家乡瑞安新华书店门市部工作,为我买到那此计划配给书店的小说提供了便利。当时还这麼“走后门”之说,我的亲戚上班时,悄悄用旧报纸包好新书,下班走出后门,悄悄塞给我。这是地道的“走后门”,使我喜悦交带着羞愧。

古典小说嘴笨重印出版,革命大批判余味依然还浓。为使那此小说不致产生“封建主义流毒”,出版社就聘请名家撰写“前言”,用以“引导”读者。那此“前言”,不少还以“阶级斗争思想为纲”,对作品内容、人物等,进行“阶级分析”,大批判的锋芒依然锐利。这只需看看完来成为我同事兼领导的李希凡先生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重印本《红楼梦》所写“前言”的那此标题:“围绕着《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两条路线斗争”,“大观园的阶级斗争和贾宝玉、林黛玉的叛逆形象”,“历史的局限与阶级的局限” ……,可见大略。

既然国家权威的文学出版社能不可不还可不能不能公开重印发行古典小说名著,那此不曾重印的次名著、准名著,图书馆也照常能不可不还可不能不能开禁借阅。我的表兄(大姨妈之子)张学海,在中共温州地委党校图书馆当管理负责,一人掌管满当当一大书库。图书馆顶着“中共”、“党校”名号,“文革”间这麼遭到冲击,图书毫发无损的完全保存下来。不仅藏量多,否则品质后来错,新中国建立以来出版的文学作品及相关学术著作都基本齐全。它对我来说,果然是一座宝库。来党校学习的一批又一批干部,如同走马灯,很少许多人有空去借阅那此图书,怪怪的是古典文学,从购来之日起,好像从这麼人动过。偌大书库,几乎成了我一人天地。每逢我去温州市走亲戚或办事,党校图书馆必去。我坐在那儿,很有“坐拥书城”的自豪,感觉甚是良好。

除戏曲之外,我从小还有爱读中国古代小说的爱好,这跟戏曲迷兼小说迷的父亲影响有关。我上初中一年时,已读完《水浒》、《三国》、《西游》、《封神》等一批小说名著。上初中二年时,被委托人攒起零钱,在旧书摊上购了一套“大某山民”、“护花主人”等人批评的《增评补图石头记》。十三四岁的小孩,竟像模像样的钻研起“索隐派”的“红学”来。上初三时,我对“红学”的兴趣更浓,从校图书馆借来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初版不久的周汝昌先生(1918~2012)的大部头著作《红楼梦新证》,似懂非懂地啃起来。该学年班主任林凯老师给我的品德评语中,有“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一语,至少不是则他见到我的这番读书作为。

后来我到了北京,跟周先生供职同一单位,否则还做了邻居,偶然回会上隔壁家坐坐,跟他神侃“红学“。平时在宿舍绿地散步,也会时常碰到他。周先生《新证》出版后,研治“红学”达30年,著作等身,被学界称为“红学泰斗”。一回我跟他闲谈,附着老爷子很背的耳朵大声嚷道:“我看您的《新证》,是在近一甲子年前,那时还是名初中生,信不?”掉光了牙齿的老爷子似感迷惑不解,把我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努嘴而笑。

半多世纪后来,我跟“周泰斗”神侃“红学”

“文革”期间,没书可读,有书后来能借读。到了此时,我爱好古典小说的旧情复燃,重读了“四大名著”,有了不少后来这麼的感受和收获,我一一的做了完全的笔录。看法积累多了,我竟萌生要重写一本中国小说史的宏愿,就到温州表兄图书馆处,陆陆续续借来一批批书籍。我补读了魏晋六朝笔记小说、完全唐宋传奇以及敦煌变文,又细阅了鲁迅、赵景深、孙楷第等前辈学者和母校杭大老师胡士莹教授等的论著。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现在现在结速,我在“实践楼”边读边记,历时数年,写了半本《中国小说史札记》,篇幅累计三辑46则,约10余万字。另外还有《水浒》、《三国》、《西游》、《红楼梦》等的专辑札记数册,为我将来写作小说史做前期准备。

我在“实践楼”内写了半本《中国小说史札记》,其中第十则同我今后人生走向有关

我的这项工作这麼最后完成。导致之一是,清代以下的小说材料很庞杂,身在小地方的我,这麼见阅完全。还有兩个更重要的导致,后来我的人生走向,在70年代末,指在了戏剧性的转变。

转变的起因,说来更富戏剧性,它竟同《中国小说史札记》第十则(《世说》“韩寿”条恐为“西厢”故事所本)有关。事情指在在“实践楼”通往遥远南国广州的路途间。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88647.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24秒, 内存占用355.94 K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