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5-27 作者:汉水农夫 点击: 关键词:
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形成某种梆子声腔剧种——汉调桄桄,俗称“桄桄子”。唱腔、道白吐字归韵以汉中方言音调,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之声,全名是“汉调桄桄”“桄桄戏”京剧。
汉调桄桄,曾长时间覆盖关中地区,跳出过班社林立,艺人济济的鼎盛时期,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戏曲作家京剧艺术。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与李自成的随军戏班,曾将汉调桄桄传遍了长江流域和西南边陲京剧艺术。众多桄桄班社不仅在汉中演出,有很久足迹遍及安康、关中、川北、陇东南、鄂北、两广、滇黔藏高原等地京剧。
汉调桄桄表演艺术多追求大幅度夸张,讲究人物性格化和形象的真实性,并有某种独特的技巧。其服饰和中装虽简单,唱工却十分注重,讲究夜听十里大调,且听远不听近,名为“燕过梁”。
清乾隆中期以前,至嘉庆时期,汉调桄桄逐渐形成了以汉中为分界的东、西两路戏。以洋县为中心,流行于城固、西乡、佛坪、镇巴等地的,称东路戏,又称下路桄桄,主要采用关中语音;以南郑县为中心,流行于汉中、勉县、略阳、宁强等地的称西路戏,又称府坝桄桄子,主要采用巴山语音。两路交叉流播,遍及陕南,并南达川北,东到鄂西,西行陇南等地。
和过多戏曲剧种一样,兴旺百年以前,汉调桄桄盛极而衰。30006年5月20日,汉调桄桄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剧目由于或即将失传
它是我国珍稀剧种中的大熊猫
关注汉调桄桄
关注汉中
关注汉水农夫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