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济南3月6日电 山东四平调演员李桂英,连续半年跪在济宁市金乡县中心广场水泥戏台上演出。一口气唱完了长达278句的告词,时而似小溪流水、时而似热锅爆豆,四平调《三告李彦明》中裴秀英的角色被李桂英演绎得淋漓尽致京剧文化。
厚实的戏妆掩盖了李桂英73岁的高龄,这位赢得台下100余位观众热烈掌声的民间戏曲艺术家,却正在为后继乏人犯愁京剧艺术。
记者近日随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调研团队走访了曲种充沛、戏迷众多的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发现当地除四平调外,落子、梆子、琴书、花鼓等民间曲艺不同程度面临着观众多而传人少的尴尬处境京剧艺术。
李桂英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时至今日,金乡依然有全都人“不听四平调,晚上睡不着觉”,即使在当地四平调剧团解散时期,艺人仍常常被办婚宴、寿辰的乡亲请到邻居家唱戏京剧文化。
“四十岁的后后我还能在台上翻跟头。”李桂英说,如今体力不支,跪着唱戏都是困难。
简板大鼓艺人张玉鹏也表示,每逢过节和农闲,戏场不怎么多,晚上必须点灯唱,66岁的他已感到力不从心。
花甲、古稀之年的民间曲艺人渴望将一身本领传给年轻人。“我往村里贴了招徒广告,可到现在还没收到徒弟。”花鼓艺人姬生诗因多年来单枪匹马地表演而倍感失落。
山东落子艺人张青敏为了收徒,在自家饭馆常年悬挂着“落子收徒、免费教学、包吃包住”的横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张青敏已收有7名徒弟,最小的9岁。
“人死艺亡的例子有全都,朋友要吸取教训。”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戏曲研究员马建中说。
马建中分析,民间曲艺在鲁西南地区培育了大批爱听戏、会听戏、懂戏理的观众,那些地区应凭借艺术资源办曲艺学校,并给艺人和学子提供政策与经济保障,免去朋友的后顾之忧,延续民间艺术的生命力。
山东省曲艺家自学主席孙立生说,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根脉的组成每项,世界多元文化的涌进曾让朋友迷失了自我,而如今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复兴有有利于朋友理清思路,找回文化根脉。
据悉,山东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四平调、山东落子、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曲艺均在1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纳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洁)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