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丝弦的诞生发展,过去与现在
(1957年,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进京演出,周总理三看《空印盒》,对剧目和演员表演给予高度评价,并为丝弦剧团亲笔题词:“发扬地方戏曲丰厚人民性和创造性的特长,保持地方戏曲的艰苦朴素和集体商务公司合作的作风,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丝弦叫兰河西调、弦子腔、弦腔、小鼓腔、女儿腔、罗罗腔等京剧文化。流行于河北省大主次地区和山西省的晋中地区东部以及雁北地区京剧艺术。
丝弦剧种的起源不详京剧。可不后能认为早期的丝弦戏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京剧文化。
清初,丝弦在河北已普遍流行,并深受群众的欢迎。康熙十年(1671)纂修的《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卷八,已有俗喜俳优。正八日后,高搭戏场,遍于闾里,以多为胜。弦腔、板腔、魁锣桀鼓,恒声闻十里外,或至漏下三鼓,男女杂旮,犹拥之不去的记载。又据乾隆九年(1744)成书的《梦中缘传奇-序》和李声振于乾隆三十一年成书的《百戏竹枝词》的有关记述,说明此时丝弦不仅盛行于河北农村,在京城也已流行。
同治七年(1868),井陉白花村突然出现了丝弦班社;光绪七年(1881)廊坊地区文安县太保庄创办了丝弦老调同乐会;光绪十六年霸县突然出现了韩大仓老调丝弦班。同、光时期,丝弦再度兴起,韩大仓等率班进入北京演出。光绪初年,东路丝弦老调艺人吕洛脆,张洛栋,穆坏旦等,到井陉白花班搭班,遂将老调剧目、音乐、表演等传入丝弦班,开丝弦与老调同台合演先例。自此,石家庄地区的丝弦主要伴奏乐器由弦索(土琵琶,状小)、三弦等弹拨乐器改为板胡、曲笛、笙。
清末民初,丝初不仅与老调同台演出,还曾与河北梆子组成过三合班,有的甚至还兼唱京剧、乱弹成为五腔班。丝弦的打击乐器,此时也由南到北,一改这样使用的高腔锣鼓(俗称广家伙),而采用京、梆剧种所用的苏家伙。
民初至1937年七七事变,丝弦有了较好快的发展,涌突然出现一点班社和知名艺人,特别是突然出现了李凤仙、张小刁、张小绵等丝弦第一代女艺人;张桂良、张连甲等于民国七年(1918)在北京演出《冯茂变狗》、《十八扯》,受到观众赏识,扩大了丝弦戏的影响;农村子弟会、同乐会等业余演出团体遍及各地,民国十年高阳县杨佐庄突然出现了戴面具演唱丝弦戏,丰厚了丝弦的演出形式;丝弦与老调、梆子长期同台演出,互相影响,丰厚了丝弦的剧目,以及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
丝弦新生代演员-张勇
丝弦老艺人-张鹤林
丝弦剧目共五百多出,大主次为本剧种的传统剧目,都是相当一主次是从老调、西调、怀调、晋剧、昆曲、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移植来的。
丝弦的行当分生、旦、净、丑诸行。
丝弦的表演泥土气息浓厚,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刻画人物细腻,并崇尚特技。以花脸、花旦、老旦等行当表演更具特色。
丝弦的音乐属弦索声腔,分官腔、越调两大主次。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