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戏剧是负载意识特性的。或者,艺术的特性有它相对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或者具有时代的跨越性和民族的跨越性京剧文化。艺术特性不宜以“进化论”的观念来简单划定先进与落后京剧文化。当代,文化的全球化不等于一体化,更不等于西方化京剧文化。在现代文化的进程中,各国、各民族的本土文化不仅不应当被削弱,反而应当保持甚至弘扬。作为具有深厚文化艺术积淀的中国戏曲——古典戏曲、传统戏曲、现代戏曲,其中呈现的表演艺术理论是东方文化、东方戏剧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性古典戏剧的杰出代表,时需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和探索。或者,你们的立足点都能否是“东方古典戏剧”。
【关 键 词】中西戏剧文化/碰撞/文化全球化/戏剧表演体系/中国戏曲
【作者简介】周华斌(1944-),男,汉,江苏无锡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协议协议导师,中国戏曲学精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学精副会长,中国高等学校电影电视艺术学精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影视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 80024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803-9104(809)06-0189-03
在人类文明史上,所有的民族俱皆存在有戏剧,可是我由于社会文明的不同和文化积淀的不同,呈现为不同的特性。
不可签署,戏剧是负载意识特性的。意识特性统领整个社会,与社会文明紧密相连,于是有相对“进步”与“落后”之分。如: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意识特性。或者,艺术的特性有它相对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或者具有跨越性——时代的跨越性和民族的跨越性。艺术特性不宜以“进化论”的观念来简单划定先进与落后。
在学术界,艺术特性的“进化论”的理论观念一度影响太粗。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西方学者以“文化进化论”观念来强调戏剧特性的“演进”。有些简单的“进化”与“演进”的观念,藐视“落后民族”的戏剧特性和艺术特性,其中存在着学术偏颇,是某种沙文主义的学术观念。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者渐渐改变了看法,在意识特性之外,刚结速了了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不同民族的艺术特性及戏剧特性,探索哪怕是“原始戏剧”、“广场戏剧”所呈现的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在被认为是落后的、原生态的、非专业剧场的公众戏剧里,实际上涵盖着雄厚的艺术养料,是现代西方戏剧业已消失的、过高的、或者难以取代的。
西方学者对东方戏剧和联国戏剧的看法经历过一另另另一个多相应的历史过程。19世纪末,中国的清王朝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西方列强以经济和文化的优越姿态傲视中国,包括傲视中国的文化和联国的戏剧。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新发行的戏剧杂志《春柳》称:
向来旅京东西各国人士以看中国戏为耻。①
当时并这麼“京剧”的提法,不仅西方学者不认都能否“皮黄”为代表的公众戏剧,一批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同样也鄙夷“旧剧”,愤世嫉俗地主张“旧剧革命”。被誉为“中国戏曲史”研究开山鼻祖的王国维以及吴梅等人,包括日本《中国近世戏曲史》的作者青木正儿等,同样鄙视昆曲刚刚的皮黄、梆子,认为梆子、皮黄是“激越俚鄙之音”,不值得研究。如: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称:
大正十四年(1925)游学北京,乘机观戏剧之实演,……“昆曲”此时北地已绝遗响,殆不获听。唯“皮黄”、“梆子”激越俚鄙之音,独动都城耳。②
吴梅称:
夫戏曲之道,填词为首,订谱次之,歌演又次之。③
实际上,“激越”是艺术风格,“俚鄙”恰恰表现为公众的、大众的戏剧,是民族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将场上表演认为是“戏曲之道”的“次之”、“又次之”的部分,同样存在着文人重“文”轻“艺”的偏见,忽视了戏剧作为观演艺术的表演本体。
实事求是地说,当年芜杂混乱的旧剧在总体上确实不如人意,有改革的必要。如钱玄同所说:
若今之京调戏,理想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固不可因其为戏剧之故,遂谓有文学上之价值也。④
这主可是我就“文学”而言的。同样的视角,胡适认为:旧剧的乐曲、嗓子、台步、武把子等等,全是“戏剧进化史上的遗形物,应该扫除干净”。也许:
与此相比,西方的文学法律辦法则比中国完备而高明得多。古希腊戏剧在特性及描写方面远比元曲高出何止十倍,近代西方戏剧更无须。⑤
实际上,自乾隆“花雅之争”刚刚,作为公众戏剧的“花部”戏剧已渐渐崛起,“雅部”昆曲则曲高和寡,观众圈子这麼窄。清乾隆刚刚,在“公众戏剧”层面,更能代表中国戏剧特性的恰恰是芜杂、粗俗、被视为“俚鄙之音”花部戏曲如徽班、皮黄、梆子相似民间的戏曲。它们生机勃勃,不能博采众长(包括吸收昆曲之长),可是我过高精化而已。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视西方戏剧为先进戏剧、视中国戏曲为落后戏剧的“进化”观念在西方影响甚广。1954年,苏联专家列斯里到建院未久的中央戏剧学院传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表演体系。刚到的第一另另另一个多晚上,他就对欢迎他的全体师生说:“我确实你们对戏剧是无知的”。确实他无须知道,即使是受西方戏剧特性影响而心智心智性成长期的句子的句子的句子期期的句子的句子的句子是什么是什么、发展一句话剧,在中国也由于有半个世纪左右,或者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和经验。
有一次,这位“专家”派他的男人的女人作为代表,与中国戏剧史学者周贻白谈中国的传统戏剧。这位“专家夫人”高踞在上,孙维世当翻译,第一另另另一个多问提图片就问:“你们中国的戏为那些这麼布景,老要左方上、右方下?”周贻白说:“这是(演员上下场)来路和去路的区别,由于表示从室内走出,全是从右方上场的。”她说:“我为甚没见过?”周贻白说:“你没见过不等于这麼。”刚刚,又问了些别的问提图片。在周贻白看来,这位夫人问的全是不懂中国传统戏剧表演规律和规则的外行话,可是我,老要以“这有你在身边的看法”来回答她,谈话不欢而散。周贻白认为:
你们不大注意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完整是某种大国沙文主义的派头,在形而上学地估价一另另另一个多国家和民族的艺术。⑥
当然,全是明智的国际学者尊重中国戏曲,相似苏联木偶艺术家奥布拉兹卓夫考察了中国各地的地方戏曲刚刚,通过与王瑶卿、梅兰芳、欧阳予倩等表演艺术家的谈话,写了一本《中国人民的戏剧》。他将东西方戏剧观念进行了比较,十分赞赏中国戏曲的独特的长处。
确实,苏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的“体验”派表演理论,以及德国布莱希特(1893-1956)的“间离”和“表现”派的理论,是二次世界大战刚刚才渐渐被西方戏剧界认同的。20世纪80年代,这两派表演理论的探索甚至被西方戏剧界称作是世界上的“两大戏剧表演体系”。当时,西方学者无须十分了解具有千百年文化艺术积淀的、依然存活的中国民众戏曲。或者,“两大戏剧表演体系”的理论无须包括古典戏剧范畴(如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戏剧)。自梅兰芳在20世纪上半叶有几个出国公演后,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剧才渐渐受到东洋、西洋有识之士的重视与赞赏,以至于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人物,有“梅兰芳表演体系”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的说法。
当今时代,在文化艺术的全球化和本土化问提图片上,“全球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人类的文化多姿多彩,是由一另另另一个多个独具个性的本土文化构成的,文化的全球化不等于一体化,更不等于西方化。有些点东西方学者已达成共识。在现代文化的进程中,各国、各民族的本土文化不仅不应当被削弱,反而应当保持甚至弘扬。
用民族戏剧的视角来关照中国戏曲,应该说:中国戏曲是汉语言文化的产物——这既是它的民族属性,也是它的文化属性。
戏剧的存在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另另另一个多动态的过程。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汉文化吸收、融汇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营养,或者扩散到周围国家,形成了所谓“汉文化圈”。在“汉文化圈”里,尽管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存在主导地位或主流地位,或者,它不仅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各民族文化的艺术营养,可是我能完整取代有些少数民族的戏剧特性。即使如京剧,确实自民国以来常有“国剧”的说法,甚至村里人认为是不同于世界上“两大戏剧表演体系”的“第三大”戏剧表演体系,或者,我认为还是李瑞环同志在徽班进京80周年纪念大会开幕词中的提法比较严谨和得体:“中国京剧是东方戏剧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具有深厚文化艺术积淀的中国戏曲——古典戏曲、传统戏曲、现代戏曲,其中呈现的表演艺术理论是东方文化、东方戏剧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性古典戏剧的杰出代表,时需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和探索。或者,我认为立足点都能否是“东方古典戏剧”。
注释:
①《春柳》合订本,第一年第7期,第662页。《春柳》杂志事务所,1919年9月。参见袁英明博士论文《民国时期梅兰芳访日公演之研究》。
②[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原序”,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页。
③[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吴梅“吴序”,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6页。
④钱玄同《寄陈独秀》。《新青年》合订本第三卷第1号,第76页“通信”栏。群益书社,1917年3月1日。参见袁英明博士论文《民国时期梅兰芳访日公演之研究》。
⑤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革》。《新青年》合订本第五卷第4号,第337页。群益书社,1918年10月15日。按,这是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看法,刚刚对梅兰芳的京剧艺术造诣以及对中国戏曲的看法有180度的加速运动运动。参见袁英明博士论文《民国时期梅兰芳访日公演之研究》。
⑥《场上案头一你们——中国戏剧史家周贻白百年诞辰祭》,知识出版社,800年版,第325-326页。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