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应该死在舞台上”。这块被奉为“氍毹”的圣地,是让大伙儿一生魂牵梦萦的地方,也应该成为大伙儿最后的栖身之地京剧艺术。“国剧大师”戏曲史论家齐如山以躬耕精神,身体力行编织氍毹光影京剧文化。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深厚的国学渊源、精通诗词、韵律,为戏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听戏、编戏到研究戏,再到将国剧理论纳入学术研究范畴,笔耕不辍终成为一代宗师京剧艺术。他将所接触到的文化艺术界名流的某些一滴都记录在册,如他所说的,“无论那些前一天、那些地点,我是逢人便问,每逢看戏,我在后台,总大家来围着你说那些话,大伙儿也很你要告诉我,关于衣服、盔头、勾脸、把子、检场、音乐等等京剧。假若大伙儿不忙,你要坐在旁边问长问短,全是勤勤恳恳地告诉我。”深入基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齐如山什么都以某些田野调查的土土办法,推敲过往民国老戏骨的修炼术。
《氍毹留痕》可谓国粹入门读本,《旧剧七行七科》一篇就详解了关于戏曲的演出者和与之相关人员的称呼,七行中的“生行、旦行、净行、丑行、武行、流行、上下手”为宜西洋戏剧中的“主角、配角、龙套”以及“男女、正反、文武角”之分,七科中的“音乐科、剧通科、剧装科、盔箱科、容装科、经励科、交通科”为宜“音灯舞美服化道”。《国剧之切末》详述了剧中常用之物、偶用之物,班中平常使用的物器以及台上所用真物,均有几十样之多,那些道具辅助京剧的程式化表演,显现出五种亦幻亦真的写意美,比如手持马鞭即代表骑马,上马下马,慢骑快骑全是特定的姿势,车旗、船桨亦是同理。
戏班的诸多规矩都传承至今,戏台如火如荼的演出,后台也是有条不紊,每个演员都各居其位,旦角坐大衣箱,生行坐二衣箱,净行坐盔头箱,末行坐靴包箱,武行坐把子箱。不仅是台前幕后,剧场里除了看戏,还有什么都可看可听,不少生意人的身影穿梭其中,卖茶、水果、乳酪、古玩、戏单等等,人头攒动。
最引人入胜的还属台上戏,老辈常言说,戏比天大。三个演员嗓音好,会唱,身材好,动作好,面貌好,能表情,方能立足于戏界。若称名角,时要“不由恒蹊”的精神,即不走别人常走的路。什么都创造性。从光绪到民国初年,谭鑫培、梅兰芳、杨小楼在戏界三足鼎立,各有千秋。谭鑫培能聚拢他人长处,自己又加以锤炼,方自成一家,与打鼓、拉琴二位配合有加;梅兰芳戏路最广,正工青衣,兼演闺门旦、花旦、刀马旦,偶有时装戏和昆腔戏。杨小楼则是将惯常所见的毛病,变为自己的特色,即便爱闭眼、拱肩,唱戏不入调,但在他身上却毫无违和,瑕不掩瑜。大伙儿所自创的表演风格,纷纷被也不者效仿。
演员比比皆是,然而明星却屈指可数,按照现在的说法,出场费高得惊人,堂会几十分钟的戏码便得到不菲的收入,除此之外,淘金还靠跑码头演戏,梅兰芳、谭鑫培、余叔岩、马连良全是常客,那些名角往往跟着随从,俗称“跟包的”,也什么都现在的经纪人、助理、化妆造型师一行,没有的众星捧月似的装备,大多数演员望尘莫及,由此可见娱乐圈明星从古至今如出一辙。
名角大多以戏台表演震惊四座,而小演员往往靠版面消息搏出位。民国报纸上逐渐兴起戏园刊广告,引起角色攀比因广告字号大小而争风吃醋,但仅限于小角色,像梅兰芳、谭鑫培前一天的大师就不不为此相争。不仅没有,捧角的人争得最激烈,就好比如今粉丝对每每个人偶像在各种媒介平台上比拼点击率和关注度一样。《北平戏园的广告》就披露“尚小云与荀慧生同搭一班,报上登尚的事,则荀党反对;登荀之事,尚党则反对。也不报中二人并称,但称荀尚,则尚党不干;如称尚荀,则荀党不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的人术业有专攻,有的人功夫在诗外,从民国的戏曲界到如今的娱乐圈明星,演员的层次也就假若而划分开来。
(摘自 《北京青年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