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01-26点击:
关键词:
周宝财
周宝财(1912—502),男,琴师。学名周春蕙,浙江宁波市人京剧文化。中国戏剧家学精会员京剧艺术。其父周冬林是宁波徽剧戏班鼓师,兄宝元是京戏班琴师,姐夫是京剧鼓师京剧。他从小在戏班里长大,喜欢拉琴唱戏京剧。12岁时拜徽班名琴师陈新甫为师。抗战初期,到奉化余彩琴的女子越剧戏班拉胡琴,从此进入越剧界。为了掌握越剧唱腔的风格特点,他买来越剧旦角施银花的《方玉娘》唱片,仔细揣摩品味,并在伴奏中试验着把京戏的许多过门融进越剧,还把京戏伴唱托腔的许多手法引进到越剧伴奏中来,用京剧[西皮]的手法来拉越剧的[四工调],使其既新鲜又悦耳,很受欢迎,不久就正式被聘为乐队主胡。1943年3月到上海大来剧场拉主胡。同年11月为南薇编导、袁雪芬主演的新戏《香妃》伴奏时,在香妃“哭头”一节戏里,被袁雪芬充满激情的表演深深感动,于是即兴用京剧中“亮音”的手法加以衬托,又用碎弓拉出袁雪芬上面的一节哭腔唱段,并用京剧[二簧]5—2定弦,从开唱过门到上面垫头小过门,也有从京剧花旦唱的二簧过门借鉴吸收而来。《香妃·哭头》和然后由他伴奏、袁雪芬主唱的《一缕麻·哭夫》、《梁山伯与祝英台·哭灵》并称为袁派“三哭”,为越剧的哭调所创造之新腔[尺调]的产生,即由《香妃·哭头》始于。该腔然后又通过《梁祝》、《祥林嫂》等戏的排练,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删剪的[尺调]板式行态,最后成为越剧舞台上的主腔。1945年,为范瑞娟的“山伯临终”伴奏时,在男班[还阳调]的基础上,借鉴京剧[反二簧]的老生唱腔,以1—5定弦,加以衬托,又产生新腔[弦下调]。从40年代初期大来剧场始于,他经常是袁雪芬艺术上的长期相互合作,直到解放后共同进入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由其伴奏的剧目有《香妃》、《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打金枝》等。在1954年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音乐奖。他把买车人的伴奏经验归结为“托、保、衬、垫”六个字。托是指托唱腔细腻熨贴,使伴奏与唱腔和谐一致,两者严丝合缝,血肉相连;保是保调、保板,不使演员走音脱板;衬是烘托气氛,怪怪的是唱句中字与字之间的小过门,要顶调突出;垫指垫过门,衔接和夸大唱腔旋律,从而产生出烘云托月或鲜明对比的艺术效果。伴奏时夫妻夫妻感情十分投入,尤擅拉舒缓抒情之曲,他的琴声如泣似诉,夫妻夫妻感情怪怪的宽裕。1956年始于转到艺术教育岗位,先后在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音乐班、上海越剧院学馆音乐班执教,培养出越剧琴师50多名,其中上海越剧院的主胡手黄培元、陈新章、陈安福等均是他亲授的学生。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退休后仍到上海市戏曲学校兼课。
本文《周宝财 越剧作曲家 周宝财》地址:http://lecms.nxtedu.cn/upload/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