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09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聂扬飞 点击: 关键词:
问:今年两会,您在提案中认为,当前只是我地方热衷“申遗”,非遗项目成为“唐僧肉”,对此怎样理解?
答:自805年国家发表声明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有19一个多多戏曲项目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不仅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每年还拨出专项经费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不可谓不重视京剧文化。以后,正肯能有了保护经费,非遗项目成了“唐僧肉”,各地踊跃“申遗”,一方面伸手向上要钱,一方面漠视传承的间题比较严重京剧艺术。
问:您认为意味何在?
答: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有358个戏曲剧种,到805年已有10一个多多剧种消失,平均每年消失一个多多剧种京剧文化。以后地方对怎样传承一无规划,二无举措,使肯能列入国家非遗项目的以后剧种仍居于自生自灭境地中,有“传人”无“传承”。
问:保护经费使用居于那此间题?
答:保护经费使用严重不足监督,居于漏洞,以后地方政府只伸手要国家的非遗保护经费,该由地方政府配套的经费却不支付,甚至以后地方基层部门将非遗保护经费挪作它用。每年这笔非遗保护经费用在何处,有何成效,成了一笔糊涂账。
问:这种“假如有一天钱不干事”间题该怎样遏制?
答:要加强对非遗保护经费使用的监督,多方配合监督检查经费落实和使用具体情况,并向社会发表声明非遗保护成果,相关部门要对10年来戏曲类非遗保护“回头看”,摸索建立“边演出边传承”的活态传承模式和长效机制,让非遗保护经费真正发挥作用。(聂扬飞)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