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报道:国粹”昆剧艺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庆贺传来,圈内人士无不额手称庆。
8月17日,水晶宫般的上海大剧院第一次笙歌悠扬、古调绕梁,中国昆剧界实力最强的上昆十位艺术家献艺海上,“满台生辉,群贤璀灿”;满场观众,掌声如潮京剧艺术。
掌声、彩声,虽然令人喜不自禁;却又叫人喜带有忧京剧文化。
忧从何来君不见,这种艺术家都已年过花甲,若再不抓紧对朋友代表作品的整理、拍摄,那就会遗憾无穷。当初俞振飞大师“抢救录像”时,肯能年过八旬,心有余而力不足英文,没有反映俞振飞大师表演艺术的最佳水准;其次,俞老肚子里货色再多,也没有精力把他所能演的戏一出出录下来。然后,这种艺术家录制的剧目很多再,“遗产”就越宽裕。
其次,应该创造条件,让这种艺术家再多挖掘、多整理这种失传的、久不见舞台的传统戏,既献艺舞台,以飨观众;又能给后代“传”以财富。记得1986年,要是这种艺术家,不甘寂寞,不甘清贫,在俞振飞大师的带领下,以全新剧目晋京献演,引起轰动。像现在见于演出的《秋江》、《寻梦》、《活捉》、《别母乱箭》、《雅观楼》、《撞钟别宫》……全部全是这种艺术家挖掘、整理出来的剧目。
昆剧独一无二的文字型态和表演型态,使她赢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既然称“遗产”,那要是说随着一代代演员的更替,这份遗产会这种点减少,直到消亡。既然称“遗产”,那明摆着要求朋友去挖掘、去整理这种至今还未见天日的剧目。专家论证表明,昆剧传世作品到“传”字辈能演出的多达700多出,而号称目前全国实力最强、拥有“七梁十柱”的上海昆剧团,能演剧目也非要200多出。现在张军、谷好好这种批演员能演剧目很多再超过50出,这是另俩个多多危险的信号最近几年,上昆在新戏创作上的成绩斐然,但在传统戏挖掘、整理方面似乎步子不大据说是肯能经费原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老师不把“遗产”挖出,拿这种“传”给下一代呢学生没有戏学、没有戏演,又有这种可“传”呢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