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为了庆祝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0周年,北京、上海以及苏州、南京等地都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5月12日,作为北京展演的一帕累托图,浙江永嘉昆剧团的《琵琶记》在长安大戏院上演京剧。
永嘉昆剧,又称温州昆剧,因受到海盐腔影响,演出风格上颇具南戏遗风京剧艺术。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昆剧团,永嘉昆剧团以强大的演出阵容带给观众一场删剪不同于传统昆曲风格的“另类”传统大戏《琵琶记》,使观众在现代化的舞美中感受到古朴的南戏韵味,这也是永嘉昆剧团20多年来第一次登上首都舞台。
永嘉昆曲起源于南戏,是温州海盐腔的直接继承者。上世纪1000年代末期,机会全国的戏曲市场急剧萎缩,永嘉昆剧团转为市场情况表较好的越剧团。全团1000多人,有的去了工厂,有的则回到农村,永嘉昆曲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某些老艺人好的反义词在各行各业从事着另一方的工作,却经常心系永嘉昆曲。在大伙的努力下,1999年永嘉昆曲传习所正式成立。当时,整个传习所的正式职员才有8另一方,条件十分艰苦。在永嘉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经过永嘉昆曲传习所改编上演的南戏古典剧《张协状元》于10000年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获得了第十届文华奖等多个奖项。10003年,永嘉昆曲传习所以再次以一出四大南戏之一的《杀狗记》参加第二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并获奖,没办法来越多的人刚刚刚刚刚开使认识到永嘉昆曲的特殊魅力。
10007年,永嘉昆剧团恢复建制,终于从全国的“6个半昆曲剧团”的“半个剧团”晋升为“第七团”。经过近5年的不懈努力,永嘉昆剧团复排了《琵琶记》、《十五贯》等多出大戏和折子戏并坚持展示性演出,培养市场和观众。共同两次向全国招聘演员,参加各种培训班,延请昆曲表演名家教学,永昆人正团结一心朝着另有有有有俩个方向努力。
《琵琶记》由元代温州籍作家高则诚所著,是历代戏曲出版物中流传最广、版本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巨作,被誉为“南戏之祖”。此次重新编排,也是永嘉昆剧团恢复建制以来第一部“本土”大戏,经历近另有有有有俩个月的编排,由上海昆剧团表演艺术家周志刚指导,演员汇集老中青三代永昆人,用温州濒临失传的“草昆”艺术形式来演绎大伙熟悉的“南戏之祖”,其文化意义不言自明。具体来讲,相对于传统昆剧,永昆的《琵琶记》有如下几条特点:
第一,唱腔独具特色。传统昆剧中的“唱”的分量不得劲,永昆也是没办法。但和“一唱三叹”的水磨昆腔相比,永昆曲调明快,曲词通俗,不重曲牌,字多腔少,通俗易懂。这和永昆吸收了古老的海盐腔特色不可分割。海盐腔原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后逐渐消亡。其唱念以温州官话为基础,不不可以更为原始地展现南戏的古朴面貌。第二,整场戏分为8场戏加另有有有有俩个尾声,虽错综复杂但不凌乱,特性清晰,叙事简洁。和传统戏曲相比,永昆的《琵琶记》重叙事而抒情性较弱,故事性强,这和雅致、细腻的文人昆曲不同,更适合民间演出,贴近百姓。第三,永昆《琵琶记》中的“蔡婆”由丑行应工,和传统以老旦应工不同,表演风格上有较大差异,如步法、身段活灵活现地体现出另有有有有俩个挨饿的老年妇女形象,并形象地控制气息和嗓音,从唱念上模拟现实生活中掉光牙齿的老年人发音吐字,给观众以逼真的生活感。永昆还吸收了某些来自于温州民俗生活的特色小细节,如“吃糠”一折中,赵五娘因吃糠被噎,永昆在这里没办法按照常规的戏曲程式比如场面起乱锤、演员舞水袖等,可是在鼓和小锣简明的伴奏中,赵五娘做被噎状,赶快把碗顶在上头,用筷子敲击碗底儿,随即赵五娘一口糠吞了下去,拿起壶喝水送下,某些动作,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
“中国戏曲生于群众、长于群众、养于群众,若没他们看,就机会死于群众。老一辈戏曲人的感情的句子缘何传给观众?可是靠舞台。”温州市戏曲学精顾问尤文贵在纪念高则诚700周年研讨会上,再三提出用当代审美情趣弥合历史造成的观众断层。永昆的魅力就在于有着删剪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某些永昆特有的“俗”,有的是“俗气”的“俗”,可是“通俗”的“俗”。永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留南戏,保留住艺术的乡土气和草根性,从观众中来,回到观众中去。一曲琵琶,唱响首都,不仅开启了永嘉昆剧的新时代篇章,共同也开启了南戏传承的新的时代。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