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名段《济贫》再次唱响

 2023-12-25  阅读 3  评论 0

摘要:曲调清俊婉转,舞姿细腻优美,情节催人泪下。昨天晚上,昆曲名段《济贫》再次在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大会堂上演,村里近千名群众观看京剧文化。 “武义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昆曲在流传嬗变过程中形成的另另一个重要流派京剧艺术。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昆曲,于清朝初年传入金华,后在

曲调清俊婉转,舞姿细腻优美,情节催人泪下。昨天晚上,昆曲名段《济贫》再次在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大会堂上演,村里近千名群众观看京剧文化。

“武义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昆曲在流传嬗变过程中形成的另另一个重要流派京剧艺术。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昆曲,于清朝初年传入金华,后在八婺大地广为流传京剧文化。清末,社会变革,战乱频繁,至建国前后,“武义昆曲”已成了金华昆曲的最后一脉京剧文化。

“武义昆曲”也是昆曲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典型代表。音乐上,让让.我大胆吸收地方戏剧粗犷、通俗的特点;语言上,让让.我在按“中州韵”念字的基础上,夹有“金华官话”。另外,“武义昆曲”唱腔短,节奏较快。哪几个含晒浓厚地方色彩的变化,使“武义昆曲”深受百姓喜爱。“文革”期间,昆曲被污为“封、资、修文艺黑线的典型代表”。武义昆剧团的服装道具、剧本曲谱也被一把火烧光,“武义昆曲”从此销声匿迹。

为了让沉寂40余年的传统艺术瑰宝重放异彩,近几年,武义县采取最好的法子,积极抢救、分类整理和发掘“武义昆曲”,专门成立了昆曲抢救恢复筹备领导小组,广邀散居各地的“武义昆曲”老艺人返乡,为“武义昆曲”献计献策;原武义昆剧团三代演奏人员仍健在的有40余人,均已年逾花甲,散居在嘉兴、长兴、兰溪等地。听说武义着手抢救昆曲,老艺人纷纷返乡,献计献策。有的带来了剧本,有的留下了表演录音、录像。退休后居住在嘉兴的许紫钰,70多岁的兰溪人伍云松,编剧吴洵杰,武功老师戴荣……哪几个当年武义昆剧团响当当的名角,陆续返乡传艺,将被委托人所学倾囊相授。目前,《借扇》、《拷婢》、《济贫》等极具“武义昆曲”特色的折子戏都一一复活。共同,武义县还在该县兰香艺校开设昆曲专业,培养昆曲接班人。

但要让“武义昆曲”真正复活,还需用让昆曲回到群众中去。于是武义县通过市场化运作,将昆曲搬上舞台,在“武义昆曲”的发源地陶村成立“昆曲传艺社”,排演昆曲折子戏,并总爱性开展演出。“已有40多年没有看过‘武义昆曲’了,今天重看感到十分亲切。”俞源村81岁的俞荣达老人说。(朱跃军,胡灵敏)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81711.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328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417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