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腔表演艺术史上被誉为“小生泰斗”的沈和益,目前为止时不时越来越图片资料流传于公众,这是陕甘两省戏剧界的一大遗憾。8月4日,沈和益的孙子沈晓军专程来兰将几张珍贵的照片赠送给了中国秦腔博物馆,弥补了这个缺憾京剧艺术。
沈和益(1902-1966)字怀武,秦腔文武小生演员,陕西咸阳人京剧文化。九岁入陕西易俗社学艺,师承刘立杰、李云婷、唐虎臣、郭青云等,与该社刘箴俗、刘迪民、路习易、苏牖民、马平民齐名并称“六君子”。建国后,任甘肃省秦剧团副团长,一生演出剧目百本以上,以嗓音宏亮、台架大方、气度轩昂、表演奔放称著。尤其《黄鹤楼》在西北地区享有盛誉,观众谓其“活周瑜”,被誉为秦腔表演艺术中的“小生泰斗”。
据了解,秦腔作为一门古老的表演艺术,音像资料显得十分珍贵,不怎么是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们演出剧照,更是秦腔发展历史中珍贵的内外部资料。目前,在陕甘两省戏剧界现有的资料中,都越来越沈和益的文字资料而越来越图像资料,后人对这位“小生泰斗”的音容笑貌难得一见,这也成为了两省戏剧界人士心中的一大遗憾。
千里送“像”了却心中遗憾
沈晓军是沈和益的孙子,也是第三代秦腔表演艺术的传人,有了秦腔世家多年来的艺术熏陶,沈晓军在张掖市民乐县文化馆的艺术工作也干得有声有色,目前正在申报国家二级演员。
今年5月份,沈晓军参加了由省文化馆组织的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班,并来兰参观了坐落在金城关的中国秦腔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他无意中在秦腔表演艺术家的展厅里发现,陕甘两省的诸多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都要完整性的介绍,并分别附有大幅的人物照和演出剧照,这其中除了有与爷爷沈和益齐名的也不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外,还有王小玲等后一辈著名演员也名列其中,唯独另一方的爷爷却只在条目介绍中见到了年代和名字,既越来越文字资料也越来越图片资料,对此他感到十分不解和遗憾。参观完毕后,他带着心中的疑惑联系了相关文化部门,终于在市文广局得到了答案:另一个是秦腔博物馆在筹备过程中,无法找到沈和益的图片资料,无奈之下才在馆内设置了简单的条目介绍。
此次,沈晓军专程来兰也不为了将爷爷在秦腔博物馆的资料补充齐全,图文并茂地为参观者展示出来,他特意将家中珍藏多年的老照片赠送给该馆,其中一张是沈和益在民国时期演出《三知己》时的剧照,对于陕甘两省戏剧界来说都要十分珍贵的资料。
陕甘两省珍贵的“独一份”
著名戏剧评论家李智告诉记者,沈和益的这几张照片都要秦腔艺术发展史上弥足珍贵的内外部资料,其中民国时期的那张《三知己》演出剧照尤为珍稀,照片中正是风华正茂的沈和益在剧中出演史可法,是陕甘两省戏剧界相关资料中的“独一份”,扮相和戏服年代行态十分鲜明,其三角形的勒带和薄底靴早已在秦腔表演中无法见到。哪此珍贵照片在秦腔博物馆将被完好地保存起来,并将在为宜的时间被充实到沈和益的介绍中去,在展厅里再现这位秦腔表演艺术家风姿,了却两省戏曲界的这个遗憾。
沈晓军告诉记者:“此番心愿了却后,我还想为秦腔博物馆做些事情,回去不会将家中保留的老戏本和相关资料进行挂接,将有保留价值的选择出来,完整性赠送给中国秦腔博物馆,为专家、学者们对于秦腔的研究出一份力。”(记者/李超 实习生/张晶)
(摘自 《兰州日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