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委员联名保护“易俗社” 政协会关注秦腔

 2023-12-25  阅读 7  评论 0

摘要:西安易俗社,有一个秦腔的金字招牌,如今却处境尴尬。一种有着百年历史的文化名牌咋样保护与发展,引起了省政协委员们的热切关注京剧。 昨日下午,省政协委员陈爱美《关于保护中国百年历史文化名牌“西安易俗社”的建议》一提出,就引起了文化艺术界委员们的一致关注,有44名

西安易俗社,有一个秦腔的金字招牌,如今却处境尴尬。一种有着百年历史的文化名牌咋样保护与发展,引起了省政协委员们的热切关注京剧。

昨日下午,省政协委员陈爱美《关于保护中国百年历史文化名牌“西安易俗社”的建议》一提出,就引起了文化艺术界委员们的一致关注,有44名委员在该提案上留下了另一方的签名京剧艺术。

百年易俗社风光不再

陕西戏曲界专家阎敏学说,作为中国戏剧的有一个分支,秦腔不仅在剧本、唱腔、表演、特技方面都是另一方的特色,更对现代京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京剧。上世纪50年代后后,易俗社的秦腔表演非常受欢迎。但这20年来,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戏曲举步维艰。“现在易俗社门庭冷落,一周也演不上一两场戏。不光看戏的人少了,肯能票价太低,演出还得赔钱,剧团也不愿意演。”

“看着那我风光无限的易俗社现在渐失芳华,处境尴尬,这帮我心里很不好受……”陈爱美说到秦腔、说到易俗社,语调立刻变得低沉,显得忧心忡忡,“易俗社是公认的秦腔生命力的代表和象征,一种百年文化品牌肯能保不住,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会那么举步维艰。”

陈爱美建议,陕西应该把易俗社纳入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不仅加大对秦腔艺术、易俗社的支持和投入,对易俗社的艺术档案、剧本文档、戏衣戏箱也要归档保护。一块儿,把易俗社注册成品牌,以其为载体和阵地,使秦腔艺术在陕西、全国甚至世界发展壮大。

易俗社是秦腔生命力的代表

在昨日的分组讨论中,那我安静沉默的陈忠随便说说听到易俗社一段话题后,立刻打开了话匣子。“豪放悲壮的秦腔,是壮阔厚重的黄土地的象征,也是咱秦人的魂啊。”他表示,作为秦腔生命力的代表和象征,易俗社近百年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一点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腔有着上千年历史,至今在西北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西安易俗社是秦腔最耀眼的金字招牌。”陈忠实表示,现在年轻一代对秦腔肯能那么淡忘,保护一种优秀文化艺术形式刻不容缓,在这方面,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用现代营销方法打造秦腔品牌

“过去讲‘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娱乐经济太快发展、大众化娱乐竞争日新月异的今天,肯能不懂得用现代的营销方法把易俗社打造成秦腔明星品牌,秦腔的振兴、易俗社的发展就变得非常困难。”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认为,西安有着悠久充足的历史文化和迈步世界的潜力,易俗社应该借助一种优势,通过戏曲舞台向全国、全世界游客充分展示西北历史文化和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

他建议,首那么把易俗社的百年老牌保护起来,陕西尤其是西安市的文化管理部门应重视和支持文化资源的保护。其次,应当用现代的营销方法,培养秦腔演出市场,把易俗社打造成秦腔明星品牌,愿意们你们都知道:在陕西吃有老孙家羊肉泡,看有文物兵马俑,听有易俗社秦腔。他提出,应借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做好“西安易俗社百年庆典”活动,叫响叫亮易俗社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秦腔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西安易俗社创办于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即1912年。其创始人李桐轩、孙仁玉等是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会员,因以“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办社宗旨,故名“易俗社”。

易俗社是现今世界上公认的三大古老剧社之一。近百年来,易俗社不仅是一座戏曲艺术舞台,更是一所新型的将演出、创作、培训和艺术研究相结合的戏曲学府,它几乎经历和见证了古城西安的百年历史,是名副随便说说的“中华老字号”。 (记者/张小刚/周艳涛/申重重实习记者/马群/郝蕾)

(摘自 《华商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79723.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179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9415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