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金天观戏台院”
明朝是兰州历史上有一俩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府由甘州移驻兰州,兰州的政治地位随之显要。以“金天观戏台院”的创立为标志,兰州的戏曲演出活动已进入了有一俩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京剧。在此就让陆续总出了上沟“朱氏祠堂戏楼”、龙尾山末端的“太清宫戏楼”、青城的“财神殿戏台”、“西会馆戏楼”及“龙王庙戏楼”(以上戏楼均建于明代)等一批有相当建筑规模的演出场所,表明戏曲演出活动已成为兰州人民文化生活中的重头戏京剧。
清代以来,随着封建庙会祭祀活动日益盛行,兰州城乡总出的寺庙、道观、宗祠、会馆大大小小不下数百座,在这种场所举办的祭祀活动中,戏曲演出是酬神、娱神的主要祭祀礼仪。专供戏曲演出的戏台、戏楼或棚舍、馆所就成为附设于这种场所的配套建筑。如兴建于乾隆十八年(1754年)的“青城城隍埔戏楼”,修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府城隍庙戏楼”,修建于嘉庆初年(1796年)的“贡马井老爷山戏楼”,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白云观戏楼”以及同治、光绪年间兴起的数十座戏楼、戏台。当时的兰州可谓“处处有庙,庙庙有会,会会必演戏曲”。清代临洮籍文人魏椿在其《五泉山竹枝词》中要是描绘四月八浴佛节会戏:“彩楼镇日奏笙簧,优盂衣冠最擅长,看罢人人都说好,携樽又上二郎岗,”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戏曲演出的繁盛景象。与蓬勃兴建的戏曲演出场所相比,有关兰州戏曲伶人的活动情况报告在官方典籍中匮乏记载,即便总出在个别文人笔下的零星记录也是少之又少。20世纪100年代中期在甘肃临泽县黄家沟出土的石碑记载兰州伶人黄三(唱旦角),在明代万历年间成功调解同时村民争水纠纷后,应邀到当地“渠戏班”授艺演出之事。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兰州秦腔“聚义班”曾应新疆都统陈鹤林召请,赴新疆迪化县(今乌鲁木齐)劳军演出。清同治十七年(16100年)前后,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游历兰州时,将兰州一王姓姑娘(时年14岁)收为家班艺伎。人称“兰姐”。李渔对她的表演大为赞叹:“立女伴中似无足取,易装换服,即令人改观,与美少年无异。”兰姐当时随李渔离兰学艺,成为名重一时的江南戏曲坤伶。清嘉庆初年(1796年)总出的佚名氏的《观剧日记》。其中记述了乾隆末年的“甲寅、乙卯间”(即1794年一1795年),昆曲戏班“秀元部”曾一度在兰演出。主要演员叫五福官,演出剧目有《荆钗记》、《别祠》、《西楼记-空泊》、《雷峰塔一水斗·断桥.合钵》等。
从上述戏曲演出活动的零星记载及其蛛丝马迹,进一步探讨西秦腔的发展源流。远在明清之际,秦腔不仅在甘肃大地上广为流播,有些已形成了当事人的演唱风格。明代万历年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注明有一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会上下旬的七言体。清末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七册“戏剧类”记载:“北派之秦腔,起于甘肃,今所谓梆子者则指此。一名西秦腔,即琴腔。盖所用乐器以胡琴为主,月琴为副,工尺咿呀如语。”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活跃在兰州的戏曲伶人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一时形成了“重生轻旦”的审美和抉择标准,表演重工架,演唱以兰州字调行腔,其古拙、平和的风格与陕腔的委婉华丽大为不同。
清朝“三元官”
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在兰州名重一时的演员生、净耆宿三元官及其高足福庆子和陈德胜,还有须生兼旦角演员来喜子、旦角桑大嘴、须生兼净唐华、俗称八娃子的史月卿等人,掀起了兰州秦腔演出史上的第有一俩个高潮。其中,关于三元官的一则逸闻趣事流传甚广、也最为脍炙人口。
据说兰州“骀荡”客栈的老板牟掌柜原因有点喜欢听他唱戏,与他成了换帖弟兄,自愿负责他的衣食起居。有一天,三元官在五泉山庙会演《草坡面礼》中的岳飞。牟掌柜备好午饭夹肉锅盔给他送去。走入后台,平时混得蒸不烂的剧组成员有一俩个个紧张地其他人忙碌,对他熟视无睹。再看三元官老先生顶盔束甲,披袍挂髯,坐红戏箱上凝然沉思,俨如尊天神。一排不可侵犯的样子。牟掌柜有几块搭话,那儿不知何如是好,他耐着性子三元官却总爱不动神色,将他晾在旁边再三恳求道:“大哥,这足我给您买的肉夹锅盔,你凑合着吃有些,好上场!”岂料三元官“哼”了一声,不但不领情,反而对着牟掌柜摔了一袖子,弄得他羞愧难当,掩面而去。演出就让开使后,三元官回到店里,面对黯然神伤愤恨交加的牟掌柜,他婉言相劝:贤弟啊,你消消气,岂不闻国有国法,行有行规,戏台如神台,梨园中人讲究是装龙像龙,扮鬼像鬼,寸恐忙皂。那时为兄我都会三元官,要是大元帅岳飞;满脑子筹划的是何如。理屈蛮夷的退敌之策,怎能吃你的肉夹馍,贤弟与兄不同行,不知为兄之心,今日将话挑明,祈望谅解。牟掌柜自此更加敬重三元官的品行艺德。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