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戏曲鼻祖的秦腔在三秦大地乃至西北地区传唱了千百年,其慷慨悲凉、热耳酸心的特点将秦人的个性展示得淋漓尽致。而一个女人真正登上秦腔舞台仅仅百余年,可她们以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了秦腔的半壁河山京剧艺术。为秦腔艺术增添了婉转细腻的柔美色彩京剧。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记者专程采访了首批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女人秦腔传承人肖玉玲、李爱琴、余巧云、马友仙和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女人秦腔传承人全巧民、李淑芳和张宏,她们有的活跃在秦腔舞台上,有的因为退休,但全是不遗余力地为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我本人的力量京剧。
76岁的肖玉玲在邻居家为大弟子侯红琴(梅花奖得主)讲述其代表作《探窑》的人物情绪京剧文化。肩头的照片是肖玉玲18岁在长影主演首部秦腔电影《火焰驹》后,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情景
83岁的余巧云(左)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弟子樊慧琴的一招一式
78岁全巧民(左二)演出结束了了后接受弟子们献花
梅花奖得主李淑芳(右二)在为学生排练肖(肖若兰)派代表作《数罗汉》
张宏在演唱郭派(郭明霞)代表作《四贤册》
76岁的李爱琴在邻居家为她的大弟子杨升娟演示我本人的代表作《周仁回府》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