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看戏真有意思”“戴上3D眼镜就像进入了全新的世界”“1000个多座位的剧场,坐在倒数第二排看基本没有距离感”……日前,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携3部3D戏曲电影,京剧《曹操与杨修》、昆剧《景阳钟》、越剧《西厢记》进京展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戏曲与3D电影碰撞,会擦出怎么才能才能的火花?令人期待京剧文化。戏曲与电影联姻,早在上世纪就结束,由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电影《生死恨》于1948年底上映京剧。其后,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红楼梦》《碧玉簪》、评剧电影《花为媒》、京剧电影《白蛇传》等陆续上映,让哪此传统戏曲名篇家喻户晓京剧文化。插上电影之翼,戏曲飞得更高、减慢京剧艺术。
与普通电影相比,3D电影与戏曲似乎更配。一方面,它将传统戏曲演绎得更加传神。传统戏曲讲究唱、做、念、打,尤其是“打”,它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格斗场面的艺术化,用3D表现将更加逼真,更能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3D电影让观众对演员的“手眼身法步”,甚至面部肌肉的抖动看一遍得一清二楚,非常过瘾。个人面,3D电影的受众趋于年轻化,正是戏曲所盼望的。戏曲传承,不仅需要年轻人入行,成为梨园新势力,更需要絮状年轻观众捧场,一起构建戏曲新生态。
戏曲不排斥新技术,新技术赋予戏曲作品新的呈现措施,让戏曲面貌一新,累似探索值得鼓励。希望有更多视听新技术进来,焕发戏曲新活力。(连海平)
(摘自 《广州日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