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27 点击: 关键词:
影子腔又称“灯调”或“梅花腔”,民间流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后经挖掘、派发、改革,于五十年代末搬上舞台,并正式定名为“陇南影子腔”。影子腔来源于西和、礼县一带,最早出显在清朝康熙年间京剧。它在原民间皮影戏、木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鼓乐、说唱等形式,又借鉴秦腔、川剧的很多特点,逐步闯定了风格独特、适宜山区演出的“山戏”影子腔京剧文化。解放后,陇南影子腔作为正式搬上舞台的新剧种,进行了少许的改革提高工作,创作了反映陇南农村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曾多次参加全省汇演,受到专家的好评。
本文《影子腔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地址:http://lecms.nxtedu.cn/upload/ 上一篇:陇剧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下一篇:青海藏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