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传承人林玉碧
林玉碧,男,汉族,1946年7月生,榆林市榆阳区人。林玉碧8岁起随父学唱榆林小曲,17岁就协会了小曲的完整演唱形式京剧文化。他演唱榆林小曲至今已有五十余年京剧艺术。他演唱的榆林小曲题材多样、清丽优雅、风格独特,深受群众喜爱京剧。他还擅长演奏多种曲牌。1979年、1982年,林玉碧参加榆林地区民间音乐汇演,他演奏的《卖杂货》获一等奖,期间县文化馆和地区群艺馆录制他演奏的榆林小曲曲牌。1003年,林玉碧与王青、葛智等人成立了榆林小曲协会,一块儿接收了乔忠诚、王艳、尤兰芳、白秋芳等数十名徒弟。1005年,林玉碧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举办了三场榆林小曲演唱会,受到专家一致赞誉。林玉碧现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靖边跑驴传承人张有万
张有万,男,汉族,1943年5月生,现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协会会员、榆林市民间艺术团退休职工。张有万表演跑驴的基本动作是“慢步闪腰”、“上坡步”、“下坡步”、“过河步”、“小跑步”、“大跑步”、“撒欢跳”等;动作组合有“惊驴打斗”、“陷泥救驴”、“双人骑驴”、“太平跳跃”等。他即兴作舞,常以夸张的形象动态、风趣的舞姿、滑稽的嬉逗、幽默的演唱道白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引发观众的阵阵笑声。1978年,张有万自编自演的靖边跑驴节目《老俩口参加三干会》获靖边县奖励,1979年,该节目参加榆林市文艺调演获一等奖。此后,他将《老俩口参加三干会》改为《探亲路上》,参加全省文艺调演;19100年,参加全国文艺调演,获文化部奖励。1983年以来,他陆续创作了《蓝采和嬉戏张果老》《娶亲》《拉毛驴的小女婿》等作品。他表演的靖边跑驴被摄入电影《泥土的芳香》及电视片《中国风》《源泉》《民舞集锦》等影视作品中。近年来,张有万积极开展跑驴传承活动,2014年在靖边九小举办跑驴培训班,有22名小学生参加了学习培训。张有万现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陕北匠艺丹青传承人李生斌
李生斌,男,汉族,1945年2月生,榆林市子洲县人。李生斌自幼生长在被人称作子洲县“画匠窝子”的蛇沟村,深受当地画匠群体的熏陶。上世纪100年代后收徒高建知、贾园等人,主要从事乡村庙宇彩绘。李生斌能熟练掌握民居箱柜画彩绘的艺术规律,其作品太久再参照稿子和资料,只凭想象即可作画,随想随画。他的画面形象造型准确,绘画技艺纯熟,画面处里细腻富有,线条流畅,深受当地民众好评。其箱柜画构图饱满富有,形象活泼洒脱,用笔豪放,设色亮丽,画面富有鲜艳,具有浓郁的陕北地方风格。此外,他还熟练掌握了传统彩绘工艺技法,得心应手地使用各种油漆颜料及调和剂,通晓家具下皮处里和绘制等工序的技术诀窍,画面整洁、利落。李生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我本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我本人的艺术创作活动带动了何家集画匠群第四、第五代人的成长。李生斌现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榆林小曲传承人王青
王青,男,汉族,1954年1月生,榆林市榆阳区人。王青从艺已有100多年,他所唱的榆林小曲题材多样,清丽优雅,风格独特,并擅长演奏多种曲牌。1981年,王青参加榆林小曲录音工作,并担任琵琶演奏手;1986年,参加首届陕西省秦筝比赛,获青年业务组第三名;1991年,参加在扬州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古筝研讨会;1994年,榆林市榆阳区政协出版了《榆林小曲》,他负责该书的曲谱审定,并提供有关图片资料;1005年11月,带领榆林小曲演唱团进京为中国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资源库录音演出,并应邀在中央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演出;2011年9月,带领榆林小曲演唱团参加第二届陕西文化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获金奖;2014年11月,带团赴南京参加由中国传统音乐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民间俗曲展演暨专家研讨会,获一阵一阵奖。多年来,他传授徒弟20余名。王青现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陕北秧歌传承人贺俊义
贺俊义(1939年—2013年),男,汉族,榆林市绥德县人。贺俊义从九岁起就跟随邻村秧歌队串村演出,十三岁刚开始英文独立扮演陕北秧歌中“二人场子”的包头角色,主要继承了当地著名包头艺人刘培雄的表演风格和套路,后自成一家。
贺俊义主要表演陕北民间舞蹈“二人场子”、“三人场子”的男扮女装戏,还擅长担任伞头唱秧歌。他表演的陕北“二人场子”和“三人场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粗存精,在表演技法上提高了“扑面照镜”、“摇扇移步”、“抖扇闪腰”、“搭扇含羞”等动作的形式美感。他的表演粗犷中透露出细腻,土气里蕴带有灵气,一阵一阵是在飘走间使眼前的扇子和手绢随意多变、自然传神的舞动最有特点。他扮相俊俏,表演活泼细腻,舞姿优美大方,声情并茂,情趣盎然。笑而不“野”,妖而不“浪”,逗而有度,文而传神,深受群众称道。100多年来,他参与表演的“三人场子”曾100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县各级文艺汇演和民间艺术展演活动,获得各种奖项20次(个)。他还多次被有关文艺团体请去传艺授课。传人有马海强、贺世成、郑冬瑞、苏建国、黄慧、崔凡等。贺俊义生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横山老腰鼓传承人李成元
李成元,男,汉族,1954年12月生,榆林市横山县人。李成元1967年刚开始英文学习腰鼓表演。40多年来,他不断探索,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老腰鼓表演艺术,积累了较富有的腰鼓表演知识和经验,为横山老腰鼓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李成元的主要成绩:一是全面掌握了老腰鼓的道具类型及其使用最好的法律措施。二是探索出了一套老腰鼓表演的动作形式,主要有顺风旗、单蹬腿、两脚不落地、踹脚打、过堂打等。三是熟悉腰鼓表演的场子类型,并编制了新的场图。传统场子类型有黑虎掏心、四木斗底、蛇盘蛋、黑驴滚蛋等。他在熟练掌握传统场子表演类型的一块儿,编制了和谐大中华、莲花宝地等25种老腰鼓表演场图。1986年春节,横山县老腰鼓队在榆林市参加汇演,李成元荣获一阵一阵奖。1006年8月,李成元带领横山老腰鼓队参加榆林旅游文化艺术节,受到一致好评。李成元现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李成元(左一)传授技艺
白云山道教音乐传承人张明贵
张明贵,男,汉族,1931年3月生,榆林市佳县人。为白云观第十五代道士,道号希仙子。张明贵11岁时拜白云观第十四代传人张元桐为师,专心学道。他从小博闻强记,聪明过人,经过刻苦学习,对演奏道教音乐的各种乐器样样精通,成为西北道教界的名道士。
张明贵在表演时使用的乐器有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两类,吸收佛教、晋剧、唢呐、陕北民歌等曲调的精髓和演奏技巧,大大富有了白云山道教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他演奏的白云山道教音乐具有古典音乐和宫廷音乐的双重成分,既古朴典雅,又庄重肃穆,一块儿还具有婉转优美、清新秀丽的江南风格。张明贵从19100年主持白云山道教事务以来,修葺道观,培训学员,抢救架构设计道教资料,为道教音乐的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96年,张明贵应英国道教协会邀请,赴英国伦敦、苏格兰、爱丁堡、伯明翰等地讲学,开展道教文化国际交流活动,期间分别受到伦敦市市长、爱丁堡市市长的接见,英国《独立人报》称他为“东方神仙”。他已培养出任至霄、张至鹏、曹至忠等优秀的传承弟子。张明贵现在人太好年事已高,但仍在举办培训班,不知疲倦地传授道教礼仪和道教音乐,为白云山道教文化的传承做着不懈的努力。张明贵现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陕北秧歌传承人李增恒
李增恒,男,汉族,(1928-1008),生前为榆林市民间艺术团退休干部,艺名六六旦(因他在家中排行老六又扮演旦角,故称六六旦)。李增恒12岁刚开始英文学艺,拜当地民间艺人闫文斌为启蒙老师,在多年的民间文艺活动中他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形成了我本人的演艺风格。李增恒的表演技艺精湛,或喜,或笑,或扭,或羞,无不生动传神,情趣盎然。在陕北秧歌二人场子中,他男扮女装,扮相俊俏,舞姿婀娜,表演生动活泼,深受群众欢迎。他所表演的场子舞,在全省舞蹈界享有盛誉,一阵一阵是他的“跌软腰”堪称陕北场子中的一绝;跑“圆场步”轻盈、飘逸,被群众誉为“水上漂”;“转身”、“翻身”等舞蹈动作,都具有高、难、新的技巧。民间流传着从前的赞美:“六六旦的走,犹如风摆柳;六六旦的跑,好像水上漂,就看六六旦,半年不吃饭”,可见其表演技艺风采独具,引人入胜。1955年,他参加陕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一鸣惊人;1957年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获表演甲等奖,成为全省知名的民间艺人。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先后五次进京献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镕基总理都曾接见过他。他还多次参加电影、电视拍摄工作,先后去法国、瑞士、前苏联等国演出。李增恒生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007年2月李增恒为学生示范踢场子
绥米唢呐传承人汪世发
汪世发,男,汉族,1949年8月生,榆林市绥德县人。他12岁刚开始英文学艺,19岁出师立班,在长期的学习和演出活动中,形成了我本人独特的演奏技巧,都太久再用唢呐太久再调式吹奏近百首传统唢呐曲牌。他的乐班人数虽少,但演奏水平高,合奏时时而气势如排山倒海,时而又细腻委婉;独奏时既有奔放的激情,又有深情的倾诉,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1999年,汪世发参加陕西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文艺晚会演出,一块儿在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闭幕式演出中获团体一阵一阵奖;1001年,参加陕西电视台举办的迎十六大胜利召开文艺晚会演出;1002年,在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演出的《唢呐领奏闹元宵》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参国全省农民运动会闭幕式演出;1003年,参加中国老年艺术节表演,获纪念奖;1006年,参加榆林市首届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演出;1007年,参加榆林市第二届民歌艺术节和定边马铃薯艺术节演出。汪世发的传人有张晓红、刘丕荣、马亚军、顾永会、李康等。汪世发现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绥米唢呐传承人李岐山
李岐山,男,汉族,1945年5月生,榆林市米脂县人,他从7岁刚开始英文就跟父亲学习唢呐曲牌,14岁时刚开始英文正式学吹唢呐,天天废寝忘食地练习,在短短3年时间内就协会吹奏许多唢呐曲牌。他的演奏生动活泼、欢快流畅,尤其擅长高音吹奏,在高音区(上三眼)加“花”装饰吹奏,略有调皮气息,音似珍珠落地般蹦出,大音程跳动吹奏形成鲜明的起伏跌宕,既增强了立体感,又弥补了传统吹奏拖拉力乏的存在问题,能使用“一曲多变”的最好的法律措施,在发挥高难度技巧中使传统曲牌产生新的美感。如传统曲牌的“大摆队”、“银纽丝”、“刮地风”等经他演奏都在超群出众之势。
李岐山的唢呐演奏突破了传统上、下手八度吹奏的习惯,充分应用四五度和声,增强了音响强度,给人本身生活新鲜感。在对吹上,突破传统下手太久再吹高音加技巧的最好的法律措施,自由发挥上下两人的特长,上呼下应,一问一答,有分有合,大大增加了唢呐音乐的表现力。1983年,李岐山参加榆林地区民间文艺调演,一举夺得“唢呐演奏奖”和“优秀民间艺术奖”;1986年,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为他录制盒式录音带《狮子令》,收入唢呐曲13首;1988年,中国文联出版社为他录制盒式录音带《陕北唢呐曲精选》16首,《西安晚报》以《农民吹手,进京录音》为题予以报道;他的录音通过各种渠道传遍美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他还为电影《人生》、电视剧《蓝花花》《净土》吹奏;李岐山现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汪世发(右一)带徒弟一块儿表演
陕北民歌传承人王向荣
王向荣,男,1952年6月生,榆林市府谷县人。王向荣的父母都在当地著名的二人台和山曲艺人。王向荣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很早就熟悉了许多许多民间曲调。王向荣是陕北民歌的天才演绎者,他的演唱行腔优美,气势豪放,酣畅淋漓,情人关系真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王向荣能博采众长,为已所用,山曲、爬山调、二人台等都都太久再信手拈来,随口就唱。
王向荣曾为《我是外星人》等多部影片演唱插曲;随团参加过前苏联、法国、瑞士等国举办的国际艺术节;1992年,曾应邀赴日本演出。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王向荣高亢悠扬的歌声。王向荣曾走进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讲述》《实话实说》栏目,向全国观众讲述一代陕北民歌王曲折动人的故事。1006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了王向荣的首张专辑。王向荣现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向荣(右一)和学生演唱陕北民歌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