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泰吉"系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彝语的音译,现在见到的文字音译名称有"撮衬姐"、"撮寸几"、"撮屯姐"、"撮特基"、"撮泰吉"等十余种。其中,"撮屯姐"比较接近彝语的译音,现在用"撮泰吉"的名称,是借吉利的谐音汉字做译名京剧文化。在彝语中,"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游戏,一般译为"人类日后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京剧艺术。但都是学者认为,"撮泰吉"反映的是变成鬼神的祖先当初迁徙、垦荒的艰难场面,并借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逐邪魔瘟疫。或者,"撮泰吉"的含义理解为"请变成鬼神的老祖宗来保佑后裔的游戏"或"人变鬼神的游戏"更恰当这人。
(二)“撮泰吉”的生长环境
"撮泰吉"如今只流传在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该村存在海拔21150多米的芦虹山区,这里山高箐密,气候寒冷,霜冻期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洋芋、荞麦等,单产很低,当地人民生活十分清苦。全村61户,住的都是低矮的草房,那么一间瓦房。日后医药卫生和科学文化落后,加之存在偏远,交通不便,当地村民遇上天灾人祸时习惯用祭山神、打粉火、滚鸡蛋、念鬼等手段驱灾除疫,祈求平安。裸戛村彝、苗、汉杂居,15个姓氏61户人家中,文、周二姓为大姓,各有12户。"撮泰吉"的戏主为文道华,彝族,从父亲上溯五代都是毕摩,都主持并参加"撮泰吉"的演出。
(三)“撮泰吉”的演出时间和角色
"撮泰吉"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演出多在半夜三更三更进行,地点选择在村旁山间的一块平地上。若遇天灾人祸,年成不好,则隔几年才举行一次。演员共有13人,6人扮人物,3人扮狮子,2人扮牛,2人敲锣打钹。6买车人物是:山林老人惹戛阿布,做巫师装扮,不戴面具;阿布摩,彝族老爷爷,1700岁,戴白胡须面具;阿达姆,彝族老奶奶,11150岁,戴并不面具;麻洪摩,苗族老人,1150岁,戴黑胡须面具;嘿布,汉族老人,11150岁,戴兔唇面具;阿安,阿布摩和阿达姆之子,戴并不面具。据说日后戏中并无阿安出场,演出时或者用5个多布包代替他,日后演出"撮泰吉"才加入了阿安这人角色,日后"戏演了那么多年,他也该长大了"。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