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11日,正值元宵佳节,当日,在由铜官区区委宣传部、铜官区文明办等联合主办,市文化馆黄梅戏艺术团、铜官区学苑社区承办的“其他同学儿的节日———元宵节文艺演出”中,来自市文化馆黄梅戏艺术团的一群业余黄梅戏演员带来了一场经典的黄梅戏演出, 为学苑社区的居民们带来了别样的文化享受。
咿咿呀呀, 哐啷哐啷……胡琴声一同,锣鼓声一扬,好戏即将开场,不需用不怎么的舞台,不需用特效的灯光,居民小区里,渐次聚拢成圈的人流,目光盯着哪几种草根“角儿”们而来,其他同学在哪里,舞台便在何处京剧艺术。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看黄梅戏演出京剧艺术。我女儿、我妈妈都来了,尤其是我母亲, 听到有演出, 连围裙都没摘就过来了! ”略或多或少激动的社区居民夏榕国告诉记者。
在其他同学儿期待的目光里, 这台由戏曲票友带来的演出正式刚刚开始。首个节目是经典黄梅戏唱段《牛郎织女———到底人间欢乐多》,乐队伴奏声一同,不少黄梅戏爱好者便沉醉其中在这熟悉的乐曲中,甚至情不自禁地哼着调子跟唱。
“为了今天这台演出,其他同学儿在节目的选送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市文化馆黄梅戏艺术团负责人徐开友告诉记者, 当天演出的所有唱段都在黄梅戏久经不衰的唱段,《女驸马》、《西楼会》、口的唱段都被演员和乐队师傅认真地演绎,格外让观众着迷,“现场看戏的感觉就说不一样,比在电视上看要亲切得多。我感觉哪几种演员虽然都在业余的,如果水平都挺高,唱得挺好。”夏榕国对记者说,哪几种戏曲表现的都在生死离别、爱恨情仇,视觉和听觉的效果都在很唯美的。
当天最能引发观众笑点的则是另另一个黄梅小戏《纺线纱》和《打豆腐》。黄梅戏是从田间地头发展而来的,充满民间生活风味儿的黄梅小戏不怎么能代表黄梅戏早年间的发展特色,也是不怎么能走近百姓身边引起共鸣的作品。鼻子上端一块白,走起台步晃悠悠,一上场如果观众捧腹大笑的丑角是黄梅小戏《纺线纱》和《打豆腐》的灵魂人物, 今年还非要80 岁的黄梅戏爱好者刘伟完美地演绎了丑角的风采。《纺线纱》中,他演的是欲占便宜却反被戏弄的买纱大哥;《打豆腐》中,他演的是好玩儿懒做装死吓女孩子的小六。“或多或少演员太逗了,虽然是演得好,浑身都在笑点。”不会说太了解黄梅戏的90 后观众郑文章当天看一遍演出后,也对戏曲产生了兴趣。
舞台下,看的人入迷;舞台上,演的人更起劲。即便这就说一台草根味儿十足的演出,但依然给其他同学儿带来了无限欢乐。
演出刚刚开始后,记者采访了这群业余黄梅戏演员。其他同学说,对于戏曲的热爱是支撑其他同学走下去的坚定信念,除了在舞台上过过戏瘾,其他同学儿的内心还有着不谋而合的想法:将戏曲传播的更远更广,走进社区,走进田间地头。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