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1月19日电 后继乏人已成为安徽戏曲传承发展的主要瓶颈。
正在合肥列席安徽省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编剧、安徽省戏剧家针灸学会副主席侯露说,据统计,上世纪1000年代中国有358个戏曲剧种,到10005年已消失10一个多剧种京剧文化。许多地方对要怎样传承一无规划,二无举措,使可能列入国家非遗项目的许多剧种仍所处自生自灭境地中京剧文化。
安徽是戏曲大省,最具代表性的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梆子戏等20个本土剧种京剧艺术。现有33个国有戏曲院团,273个民营戏曲院团。
“和其它地方戏曲一样,徽剧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经费紧张、观众群萎缩等传承发展问題。人才缺失是我最担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剧”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徽京剧院副院长李龙斌道出了他的担忧。
从事徽剧表演40余年的李龙斌,在演艺生涯中曾获“白玉兰”表演艺术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华表奖”等。
“徽剧传承,最重要的是还原它当初的风貌,恢复它的草根气质。”李龙斌说,徽剧孕育了京剧,但徽剧要在当代继续生存发展就可以保留另一方的特色。
李龙斌认为,新人不仅要学习演唱,可以有“翻打跌扑”的真功夫。“学习徽剧很苦,收入又不高,不要的年轻人不愿从事你这人行,可能再不抓紧抢救,徽剧恐将消亡。”
国家一级黄梅戏演员、安徽省政协委员徐君也担忧后继乏人的传承“窘境”。她说:“黄梅戏作为安徽最具影响力的剧种,虽名扬海内外,但依然面临后生力量不够的问題。”
“人才问題真是所处,但好在大家可能认识到问題的严重性。”供职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徐君说,近年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最主要的精力均中放培养新人上,剧院还专门成立了“小梅花”剧团。目前,“小梅花”已培养出近1000位优秀年轻演员。
徐君坦言,许多基层戏曲院团作曲人才青黄不接,严重影响了院团、戏曲的创新发展。她希望各级政府能加大对基层戏曲院团的投入,以待遇留人才,通过人才兴院团、兴戏曲,推动安徽地方戏曲的发展繁荣。
近日,根据2016年戏曲资源普查结果,结合戏曲院团当前创作生产演出条件请况,安徽省文化厅印发了《安徽地方戏曲剧种分类保护计划(试行)》,要求对安徽地方戏曲按照进行分类指导。
安徽省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打造戏曲文化品牌,办好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等戏曲相关品牌活动,推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此外,安徽省将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机制,采取院校培养、校团结合、师徒传承等多种法子,加强戏曲艺术表演、创作人才有点儿是青年戏曲人才的培养。(记者 张强)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