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道今|信宜粤剧的源远流长

 2023-12-25  阅读 3  评论 0

摘要:信宜粤剧体现了粤剧早期的风貌,同过去流行于珠三角地区作为正统主流的省港班相近,保持了“下四府”粤剧传统的艺术风格,保留了部份传统剧目的行当、排场,选择了古老的粤剧唱腔,以“锣鼓柜”(八音)伴唱,充满了热闹、欢乐、吉祥的气氛。 清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

信宜粤剧体现了粤剧早期的风貌,同过去流行于珠三角地区作为正统主流的省港班相近,保持了“下四府”粤剧传统的艺术风格,保留了部份传统剧目的行当、排场,选择了古老的粤剧唱腔,以“锣鼓柜”(八音)伴唱,充满了热闹、欢乐、吉祥的气氛。

清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领导的红船子弟起义失败,广府禁演粤剧京剧。红船子弟躲避官府,进入粤西,利用农村的“神诞期”(纪念神的生日或某村立村神的日子)和“年例期”游神唱戏,仍然大演粤剧,粤剧本来这前一天进入信宜的京剧艺术。

当时信宜粤剧多是阴阳班,阴阳班是人与木偶合班,结速咸丰四年。白天演木偶戏,从点灯结速由人演出。人数较过山班少,质量也较差,在舞台或祠堂、庙宇里演出。

建国后,粤西区各县、市都成立了当时人的粤剧团,政府拨给固定的住房和排练、演出的剧场,艺人结速了“处处无家处处家”的生涯。解放初,信宜组建第另1个正式粤剧团春光粤剧团,1958年11月,茂名、信宜两县合并后,原信宜县春光粤剧团与原茂名县鉴江粤剧团合并为高州粤剧团。1961年信宜县与高州县分置后,该团全版划归信宜县管理。

信宜粤剧团成立后,由于当时人员多样化,1962年进行大调整,把一批不愿在山区工作的演员辞退,留下几条主要演员和要素人员组成新班子,扶持青年演员,坚持上山下乡演出,获得广大群众支持,深受好评。

1965年,信宜粤剧团建立民营公助体制,至此,信宜粤剧团的体制基本固定。文革期间,信宜粤剧团改称xxx思想宣传队,改演样板戏、小戏剧为主,1977年,信宜粤剧团排练粤剧折子戏《三打白骨精》、《宝莲灯》,信宜粤剧重新回到群众中,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支持。1983年粤剧《鸳鸯配》获文艺调演演出奖,1988年粤剧《高山春早》省级集体创作奖。并创作演出《秦香莲》、《三拜堂》、《万劫明珠》等优秀剧目。

来源|新浪博客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72235.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21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061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6次